最近,曾被称为“AI医疗第一股”的鹰瞳科技,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鹰瞳科技实现营收2.039亿元,同比增长79.5%;实现毛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24.04%。至于被外界诟病已久的归母净利润,虽然依旧处于亏损状态,为-1.33亿元,但相较以往却也出现了明显的向好收窄趋势。2022年鹰瞳科技的净利润为-1.8亿元。
很明显,鹰瞳科技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或许算不上“完美”,但也绝对能给个“优秀”的评价。
不过,或许是受不“完美”业绩的影响,3月27日财报公布后的第二天,鹰瞳科技的股价便中断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上涨态势,28日整体跌幅达2.02%,收盘价为16.48元/股。
但可惜,由于医疗行业的谨慎特殊,以及受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大众患者对AI医疗的接受心智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就使得AI医疗的想象力,注定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绽放。
所以,虽然现在整体市场是把鹰瞳科技当做成长股来看待,但在实际交易的时候,不少投资者们玩的却是“看长做短”,也就是投机做短线。
乍一看是不是还不错?但别忘了,2022年受疫情管控等外部因素影响,鹰瞳科技原来的营收高增速不仅被打断了,而且还出现了四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为-1.32%。
在这种情况下,拿鹰瞳科技正常经营的2023年,与经营异常的2022年相比,现在79.46%的营收增速含金量无疑就要大大缩水了。
而且如果跳过2022年,与鹰瞳科技2021年141.61%的营收增速对比来看,2023年的营收表现也确实有点“常规”了。
同理,在毛利率方面,可以发现2023年鹰瞳科技61.35%的毛利率水平,相较于2021年的60.98%医疗科学,也只能算是恢复了正常水准,整体并不能有力佐证其成长性的爆发。
说来也“心酸”,鹰瞳科技所处的AI医疗和大部分医疗器械行业一样,也是高毛利赛道,然后鹰瞳科技自身也做开云网页到了高毛利,但是净利润却常年面临着亏损的现实。
2019年到开云网页2023年,鹰瞳科技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亿元、-0.8亿元、-1.43亿元、-1.8亿元和-1.33亿元,五年累计亏损6.23亿元。
其中,2023年,鹰瞳科技的净利率表现为-71.41%,虽然较2022年的-160.78%有所好转,但怎么看怎么与同期61.35%的毛利率不相匹配。
财报显示,2023年鹰瞳科技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006亿元,行政开支为9898万元,两项均表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至于研发开支,虽然较2022年的1.256亿元略有下滑,但整体也达到了1.116亿元。
如此一来,鹰瞳科技的三费总额便达到了3.11亿元,远超同期2.04亿元的营收……
研发开支不说,鹰瞳科技毕竟是高科技医疗企业,研发高投入换来的是高技术壁垒,这笔钱从长远来看花得不亏。真正让投资者们难受的是,同样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和行政开支。
因为这就说明市场依然没有广泛接受AI医疗,规模化商业落地的难题也没有出现被解决的迹象,所以鹰瞳科技们就只能不断加码营销活动去拉动营收增长。
不过有意思的是,相比于鹰瞳科技过去的淡然,从此次销售费用增长势头不变,研发费用却出现了近5年以来的首次下滑等一系列转变来看,其在商业化或业绩改善方面似乎也终于开始着急了。
此前,鹰瞳科技创始人兼CEO张大磊看得“很淡”,其曾对媒体表示“上市无非就是另外一轮融资,整个公司战略方向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只想做好产品以及体验,给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事实上,鹰瞳科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终究还是背负着无数投资者和股东们的利益诉求。不管其发力AI医疗赛道想象力有多大,价值变现才是维护资本市场关系的最好方式。所以如何让业绩快速“支棱”起来,无疑就成了当下鹰瞳科开云网页技一件紧迫的大事。
截止到2023年末,鹰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仅为7.55%。其中医疗科学,负债合计1.271亿元,总资产却达到了16.85亿元,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915亿元、“其他金融资产”为1.638亿元等等。
但问题是,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规模化商业落地的问题不解决,利润难以实现扭亏,就是地主家最后也开云网页会没余粮的。
而老实讲,鹰瞳科技主打的眼科眼底病AI识别或AI影像辅助诊断,最好的商业化路径或许就是进医保。
哪怕对鹰瞳科技来说,纳入医保就意味要放弃一部分利润,经过相关部门的价格“砍一刀”,但从长远来看,其整体也依然是有盈利规模想象力的。
可现在矛盾纠结的一点是,虽然各种互联网医疗政策利好,但谁也说不准鹰瞳科技到底何时才能踏进医保的大门。所以在机会降临前,其就只能顶着亏损压力加码研发,同时又要为股东负责,持续用巨额销售费用来换取营收增长,这也是使得鹰瞳科技被夹在了资本市场和自身理想的中间,左右为难……
天眼查APP显示,从业务划分来看,当前的鹰瞳科技主要有三大营收板块:鹰瞳医疗开云网页、鹰瞳健康和鹰瞳眼健康,分别在2023年实现营收约8460万元、4440万元和7500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00%、6.1%和71.9%。
很明显,以AI视网膜疾病检测等业务为核心的鹰瞳医疗算是其第一增长曲线,第二曲线则是以近视防控、视觉训练相关的眼健康产品业务。
而后者则就有意思了,其更偏向于C端消费市场(近视人群)开云网页,市场潜力是没问题的。
在这方面,即便不说具体的数据,单看身边有多少青少年因熬夜挑灯夜战、学习内卷,或者沉迷于刷短视频、玩游戏而出现视力下降近视等问题,就不难看出近视赛道的市场想象力有多大了。
在出现视力下降后,近视眼镜是刚需、激光手术是刚需,以及最近爆火的近视神药(低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等一系列能够直接解决视力问题的产品,都算是刚需产品。
至于鹰瞳科技瞄准的检测和预防近视,以及视觉训练等前端市场,虽然也有价值,但却是改善型服务,并且对应的低成本替代方案也有很多。
比如,最不花钱的近视预防方案就是,人人都会的眼保健操和改变健康用眼习惯、少熬夜等等。
当然,可能有投资者会说,现在网上免费的减肥健身方案视频那么多,但同样有大把的人愿意花钱去健身房,鹰瞳科技的视觉康复为什么不行呢?
从某种程度上看,鹰瞳科技的近视防控业务确实有点像健身产品、学习类产品的市场逻辑。
不是掏钱就行了,需要用户配合,甚至是长期的配合,而且这东西有点逆人性,没点自驱力,谁能坚持天天去健身,去学习?
对不自律的用户来说,去健身房摸鱼打卡的也不在少数。那么有视力下降患者能不能长期去医院或机构做训练,又或者在家坚持自律使用,这些可能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现在鹰瞳科技想要把近视防控当成第二曲线,确实有想象力,但是如果不能把现在的“改善型”服务,转变成市场刚需或更刚需的场景解决方案,这种想象力天花板可能就不会太高。
那么在这种进医保不确定、近视防控不确定的背景下,鹰瞳科技们又该如何提前实现自我造血?
目前来看,在互联网江湖看来,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在落地场景方面,持续渗透下沉市场;另一个是在销售策略方面,转变思路,在购买销售的基础上增添“以租代卖”等多种快速变现的销售形式。
对于前者,除三甲医院外,由于基层医疗更缺医疗资源,所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才是医疗AI能够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
当然,现在鹰瞳科技已经在探索下沉市场了,但是整体价格让利可能还不够,如果其能够主动把AI医疗单次检测费用的进一步降低调整,那么鹰瞳科技的规模化下沉可能才会加速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至于后者,AI医疗商业化落地难的另一大因素在于,医疗机构们投入的成本与医疗AI带来的实用价值不太成正比。因为现在最终做出诊断结果的,其实还是主治医师,而非AI医疗。
如果AI医疗的购买形式转变为更为灵活的租借方式,那么医疗机构和患者们将以较低成本的代价快速完成初步检查需要,这对于医疗资金水平较低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们尤为关键。
而对于鹰瞳科技们来说,无论是下沉市场还是以租代卖,本质上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触达、引流用户。当用户习惯有了,医院也就愿意引进,AI医疗商业化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总之,现阶段的鹰瞳科技确实是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好一点的是,鹰瞳科技却并没有躺平,而是积极寻找着破局对策。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AI医疗的想象力一直都在,包括市场和政策层也都持看好态度。而且鹰瞳科技的商业化方向是能看到的,当前在做的,也只是在寻找最好的价值落地点。这是领军者的宿命,也是行业未来许诺给鹰瞳科技的最先起飞的时代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鹰瞳科技-B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