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催化之下,医疗行业智慧化的脚步加快,加速助推“云数物智移”等数字技术交叉渗透各细分医疗场景的速度。 同时,“健康管理全周期、服务延伸无边界”的智慧医疗理念更是离不开各类技术的支撑,我国医疗产业正在开启“医疗 + X” 的创新增长范式。医疗科技指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智能化采集、转换、 存储、传输和后处理,及各项医疗、流程业务的数字化运行。本报告聚焦于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 融合及应用,对于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CXO等生命科学基础设施、新材料等生产制造不展开研究分析。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人员供给不足、协作效率较低三大痛点问题。资源分配方面,我国社会医疗资 源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疗机构中,导致患者在患病期所获得的资源较为充沛,然而在健康、康复以及养老阶段存在医疗资 源匮乏现象,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人员供给方面,医疗人员总体数量较少,难以应对庞大且逐年增加的患者需 求。协作方面,医疗机构内部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效率较低,数据尚未完全打通,整体呈现碎片化,这对医院、医护工 作者以及患者皆产生了诸多不便。医疗科技可以在资源分配、医疗人员供给、协作效率等方面助力,对于微恙检查和跟进 可以进行远程医疗,缓解医院的医疗压力,同时打通医院之间的医疗数据,进一步挖掘医疗数据的效用。
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是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卫生费 用投入达75593亿元,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从2017年的6.36%提升至2021年的6.50%,且于2020年达到7.12%,医 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提高。政策方面,我国医疗 科技经历由散点发展到规则制定的阶段,现如今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疗建设成为重要任务,政策发展已达纵深期。 医疗科技未来将主要在深化新场景、新技术应用,推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指导医疗行业深度发展等方面集中发力,相 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将为医疗科技的发展铺平道路。
“云数物智移”等数字技术于2015年左右进入高速发展期,逐渐为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且在疫情常 态化的大背景之下成为了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级和创新力的关键。此外,2020年度中国医院各类业务应用终端(例:医 院管理与保障信息系统、患者就诊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等)的总数达到500个以上的占近半数,且绝大多数医院已积累了 硬件、系统、数据等多层面的信息化经验,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有望于技术推动之下迎来新一轮 数字化转型。
我国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而言,技术正催生着医疗服务模式从中心化走向分布式。传统 医疗以医院为中心,所有的诊疗、购药、支付、后续复诊等过程均需在医院内完成;互联网医疗阶段已可以在线上完成诊 疗全流程,但各主体间的信息互通较差,较为割裂,整体呈现网格化;而未来理想的智慧医疗模式,将会拓展更多场景, 真正实现“健康管理全周期、服务延伸无边界”。由此可见,医疗服务场景正在从大型医院、社区医院、家庭医生、药店 逐步过渡到居家,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普及和监测技术的革新,正在赋能基层医疗和普通百姓,真正有效助力实现分布式医 疗模式。
云化是医疗信息化服务的重要转型趋势。相较传统的信息化本地部署模式,“医疗云”的部署模式具有成本低、易运维、部署快三大特点。 u 成本低,医疗信息化云化转型后医院可以通过购买更少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许可,来降低一次性的采购成本,尤其是机房的建设、存储等。 u 易运维,云化服务的统一部署可以经由专业厂商统一运维,进一步降低医院 IT 人力资源成本。 u 部署快,云化转型后不再需要实施人员现场部署,用户可以实现服务的下载使用,同时医院可以快速引入创新业务模块。
医疗云目前主要有三种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u 公有云:非医疗机构所拥有,面向大众和所有机构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由IDC服务商或第三方提供资源。 u 私有云:分为内部私有云和外部私有云两种。从安全角度出发,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云化的方向仍是以自建的私有云为主。 u 混合云:公有云+私有云医疗科学。利用标准化或专有技术实现绑定,彼此之间能够进行数据和应用的移植。随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占比不断提升。
u laaS主要面向医疗机构的存储、科研计算等业务。提供基于laaS服务的云平台,如医疗云网络、存储、计算、数据安全等业务。 u PaaS主要面向区域卫生,提供云平台,让区域内医疗机构接入,进行数据互联互通及分析等,如数据分析和展示平台、区域医疗平台等。 u 目前常见的医疗云产品以SaaS为主,为医疗机构提供全套云上医疗信息化系统,包括常见的辅助诊疗系统、临床应用系统及远程会诊系 统等。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区域医疗协同的发展,院外业务应用模式将成为主要应用场景。
赋能医疗体系建设。链接上下级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根据数据信息制定合适的付费机制,最终提升医药供给效率及能力。 u 优化机构运作机制。通过平台及系统建设,优化供应链管理、患者管理等环节,提升传统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 u 助力药物临床研发。通过基因测序、影像识别等技术挖掘更多维度的数据,缩短临床验证周期,提高新药研发效率。 u 辅助医生诊断治疗。通过认知计算等技术,实现精准诊疗,辅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云数物智移”之网中互联:医疗物联网,致力于以双机交互替代人机交互,实现全面感知;医疗物联网能够完成对数据的稳定、有效及结构化采集,为智慧医疗的基础。服务于患者的实时数据采集、用户行为干预、慢病健康 管理以及服务于医院的药品供应、器械维护、综合管理等都将有效实现医疗资源的精准对接和优化配置。医疗物联网已成为推动落实 智能化医疗的一种重要产业形式和基础技术支撑开云网页。
医疗物联网实现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处理。通过可穿戴式医疗器械、可穿戴式的设备,对数据进行采集、监测、预警,并通过 后台的大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动态、智能、综合的分析,为病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生的辅助诊断提供依据。医疗物联网将不断催生医疗健康行业新兴方向。在物联网的推动下,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无线定位、 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行业,都出现了快速发展、协同融合的态势。
发展新医疗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传统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一些误差。根据中国医学协会的数据,中国每年有5700万的临床医疗被误 诊,而AI算法及模型可以筛选成千上万页的医学证据,在几秒钟内提供诊断和治疗选项。
医疗数据量增长迅速,AI在大数据领域与运算速度上具有天然优势。据估计,中国一座中型城市(一千万人口)在50年内将会累积10PB 级的数据。而 AI和医学的结合,则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医学数据的优点,将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数据,为医 生提供诊断服务。
u 提供量身定制的医疗服务和个性化体验。由于每个人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组成都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标准化的疗法并不适合所有人。而AI 技术可以了解医疗服务的历史,利用适当的规则、算法和智能系统,对大量的结构和非结构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远程的诊断装置对 患者进行监测,制定个性化的医疗计划和治疗方案。
u 大规模连接赋能随时随地数据采集。提供大规模的连接,实现大量的终端接入和数据的采集。通过5G网络的大量互联,可以将医院 的大量医疗器械与非医疗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达到医院急救调度、医务人员管理、患者体征实时监测、院内导航等功能。
精准定位及高速移动拓宽智慧医疗的应用领域。5G网络和多种5G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在无线状态下,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连接。
u 高速传输能力深化远程医疗服务能力。5G网络的高速传输能力,可以实现4K/8K远程高清会诊,大量的医学影像资料采集和上传,以 及 AR/VR手术演示,可以随时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指导,提高了医疗资源的质量。
u 低时延确保远程控制操作及时精准响应。5G低延迟的特点与远程手术中的触觉实时反馈操作相配合,确保远程操作能够及时、准确 地做出反应。远程超声、传感、机器人等技术,使远程会诊在增强视野的同时,降低了延时的危险,极大的提升了远程诊断的精确性。
在医疗科技发展的漫长之路中,其首先追求的是医疗价值,即利用技术特点切实解决各医疗场景中的实际问题,满足之前 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达到提升医疗能力、提高医疗效率、加强质量管理等效果。继而探索社会价值,即着眼于完成医 疗行业宏观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和价值再造,构建包括医院、社区、政府、学术机构、创投、医疗公众服务平台、本土合作 伙伴、移动医务管理平台、医学专业人士等多方面的生态融合,切实解决医疗资源在各地域、各城市分配不均,供需差异 大的问题。在医疗价值向社会价值进阶的过程之中,医疗科技企业会通过理解医疗生态圈各利益主体的相关诉求,构建各 类技术平成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设计,从而完成自身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商业价值的明确,并为医疗价值与社会价值 搭建相辅相成的通路。
数字化健康管理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力,对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与后续干预,力图从“治已病” 向“防未病”发展。《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指出,中国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口及 重症患者数量众多,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健康观念也正在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逐渐向“以健康促进 为中心”转变,庞大的需求催生着数字化健康管理市场向好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基于全程覆盖的理念,围绕健康管理手 段与生物医学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应用创新,致力于实现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人群、康复期人群等不同 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从而促进全民健康。
我国的健康管理行业发展至今,全流程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已初具雏形。在服务对象方面,数字化健康管理主要面向 个人与企业,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获得收益。1)个人用户:目前健康管理服务最多的用户群体,自体检、保险、医院诊 后等环节分流而来,需求多为营养方案、复诊方案、居家护理/养老、健康教育等。但同时需注意,目前的个人用户服务 模式是简单的市场模式,健康管理企业更加追逐经济利益,在医保未介入的情况下,个人用户多是“重健康、轻成本”的 高净值客户,目前“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渐探索,或为个人支付乏力这一痛点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2)企业 用户:数字化健康管理在企业端作为员工福利存在,主要服务形式为员工体检、企业医务室等。企业客户是最精准的ToB 转ToC的筛选入口,健康管理公司能够根据自身服务精准辐射,减轻拓客成本,进一步解决个人付费难等问题,但目前数 字化健康管理在企业端的渗透率依然较低,支付能力强的企业客户数量依然较少。
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作为有效手段,配合各种类型企业的服务模式对用户进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目前国内数字化健康管 理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1)服务模式多样。具有医院、体检、保险等多种服务模式,以健康体检为基础,以促进健康、维 护健康、传递健康、方便快捷、健康生活为核心,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的健康管理; 2)科技利用能力有待提升。数据的 利用与挖掘程度低,产业生态融合能力较弱。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健康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且有望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开云网页,而非单一的医疗行为,这 样的演变将为数字化健康管理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行业的竞争将归结为科技创新的竞争,具备强大技术能力且 能够深入理解民众对于健康管理便捷化需求的厂商将更有机会占领高地,同时随着预防医学、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等的快 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将不只局限于医院、体检等场景中,其与保险、养老等产业的融合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以需求为 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数字化健康管理行业将走向产业生态大融合的发展路径。
传统的纸质病案资料保存模式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以及仓储成本,并且其存在占空间、耗资源、易损易丢等管理难题,成 为医院管理的一大难点。在此背景之下,智慧病案应运而生,能够利用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对医疗机构病历/病案数据 进行处理,改变传统病案管理现状,帮助病案工作者实现数据整合、数据质控、病案入库归档、病案数据应用服务的统一 集成。在这一过程之中,病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病案数据的进一步应用,病案质量控制的作用不言而喻。病案质控按 照质控深度可以分为形式质控与内涵质控,按照质控范围可以分为首页质控与全病历质控,现阶段随着技术的应用加深正 在向内涵质控、全病历质控进一步发展。
医疗机器人在国外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整体竞争比较激烈,技术更迭周期短的行业特性决定了拥有核心技术以及 突破性独创理念的公司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医疗科学。相对而言,我国医疗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是在全球医疗机器人技术日趋成 熟、临床需求逐渐明确、商业化模式逐步完善之后才开始出现,整体渗透率低,这主要是由于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周期较长, 上游原材料的中高端产品基本上被欧美和日本企业所垄断,从而导致供应不足;另外,医疗机器人成本高,耗材和维护费 更是昂贵,目前只有少部分医院具备购买能力。但“低渗透率+广阔市场空间”的配置同时也给予了国内厂商实现弯道超 车的空间,再加上近年来政府鼓励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化+自主创新”,这将为国内医疗机器人厂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整体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开云网页开云网页开云网页开云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