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医学科学十医疗科学篇
栏目:开云网页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9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单纯的扩大规模及追求医院等级现象频现,影响了医疗卫生体系平衡,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不利于医院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做为一家县级医院,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我们不得不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怎样改变,怎样规划、怎样发展,是当前医院最该考虑的问题。  伴随我院完成由“二级甲等”向“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等级提升,医院将重点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单纯的扩大规模及追求医院等级现象频现,影响了医疗卫生体系平衡,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不利于医院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做为一家县级医院,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我们不得不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怎样改变,怎样规划、怎样发展,是当前医院最该考虑的问题。

  伴随我院完成由“二级甲等”向“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等级提升,医院将重点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作为新的发展动力。医院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为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从医师、科室、医院三个层面入手,逐步把医院打造成一所学者化、学科化、学院化,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三级医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医师作为医院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医院运作的支柱。医师管理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兴院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医师的管理工作。“学者”不只是简单的“学”与“术”,也是社会化与个人品格修养的体现,概括而论就是“德艺双馨”。医师学者化,是对其观念的转变和提升,超越了开云网页“医匠”的概念,激发其对个人学术和能力追求的动力与创新激情,逐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院高度重视医师管理工作,近年来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硕士研究生以及紧缺专业本科生130余人。医院现有的医师配置基本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截止目前,全院开放床位700余张,在岗医师330余人,正高级人员10人,副高级人员80人,中级人员130余人,硕士研究生52人,大学本科200余人。2012年8月捷报传来,我院正式成为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合基地,我院内科、外科按计划可对一定名额的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我院注重提高医师专业技术、学术水平,鼓励大家积极撰写医学论文,每两年举办一届学术论文交流会,近三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20余篇。可以说,我院在医师数量、职称构架、学历构架、培训基地、学术氛围等方面初步奠定了医师学者化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推进医师学者化的道路上,医院制定有完善的规划和方案:(1)坚持量变引起质变,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着重医师质的提升,实现向学者化的实质性转变。(2)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加强高级技术人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预计引进副高级以上人员十五人,引进博士生数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严格执行,保证“人才进的来,能成长,留得住”。(3)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规培基地的作用,拓宽知识面、增进知识的深度,使医师综合素质再上一层楼。(4)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医院现有的数名县级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基础,以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逐步带动更多的医师同步学者化。(5)切实践行科教兴院战略,紧抓科研工作不放松,制定更适宜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强化医学论文的撰写、增进学术交流,鼓励医师继续再教育。

  科室是医院医疗业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医院组织结构中的主体;学科是按科学性质划分的门类,是按需求导向专业细分的结果。“科室学科化”就是以追求技术的精度、学问的深度、科学的广度为最高境界,是医院发展的工作主线和主体途径。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近年来,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重点带动一般的“科教兴院”战略是优化医院内部医疗资源配置,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院骨外科、泌尿外科为市重点学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的诊疗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等方面在同级医院中都属于前列,在地区范围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对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但是,一两个学科的优秀不等于医院的优秀,医院的发展也不能只依靠个别学科。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以两个重点学科为典范,推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力争再成功申报三个重点学科。医院将逐步加大各学科在规划布局、人员配置、学科带头人建设、设施设备、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保证各学科均衡发展,重点突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已远远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合作与联合已逐步成为主流发展模式。作为一家县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要想在强者如林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的努力是有限的,难以独自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出路在哪里?答:医院学院化。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与各大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依靠学院在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技术实力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医院发展的动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进而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实现医院持续发展。

  我院自1984年作为院校教学基地已有28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攀枝花学院等9所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实习基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集团医院。师资条件雄厚;全院有带教老师191人,带教老师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龄且带教评价较高的医师担任。教学设施齐全,有大型学术厅和规范化教学示教室;医院现有图书5000余册供学生借阅;医院有投影仪、摄像机、录像机、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模拟人教具,用于常规教学;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安装开通了维普网,图书室和各科室电脑均可上网检索阅读医学信息,供老师和学生远程学习和考试训练,为考执业医师证提供了较好的教学指导和训练方式。后勤保障完善;有一幢专为学生住宿的实习生公寓,有公共食堂、洗浴室等。

  医院与各大院校的联合教学实习是双赢的,有利于院校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发展。医院作为各大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效。近三年来,我院共接收大中专实习生和乡村医师培训实习学员1500余人,临床执业医师带教师资队伍240余人,平均带教实习生人数300余人。医院长期致力于深化与各大院校领导、师生之间的友谊,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双方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合作,携手发展,成绩喜人。医院有与外单位开展科研协作的经验与基础,现已与省内多家“三甲”医院进行科研合作,在数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继续加强与各大院校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注重开展联合医学课题研究,我们期望争取与其中一家院校达成联合协议,将我院构建成为其教学附属医院。

  一个个医师犹如一个个圆点,串联成了一条线——科室;一个个科室犹如一条条直线,相互平行交错汇成面——医院。医师与科室,科室与医院,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实现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三化一体化。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医院医师数量增多、素质提升,科室规范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医师、科室、医院同步发展,有机结合,将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极大地提升医院内涵建设,使医院在同级医院之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

  [1] 曹大文,赵志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发展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5).

  [2] 刘家望;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推动医院工作全面进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4).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整形外科医院,是中国整形外科的摇篮,原址在前的东交民巷。现院址位于北京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是总理于1953年亲自选址建立的原亚非学生疗养院。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现今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医院系国家卫生部隶属单位之一,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学和麻醉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整形外科研究所。

  临床医疗医院开设病床328张,每年完成各种整形美容手术近万例。现实行24小时门、急诊服务,手术室24小时开放,周六、日照常门诊。开设的门诊有普通整形外科、现代美容外科以及九个特色中心:唇腭裂中心、颅颌面中心、外耳整形再造中心、体形雕塑吸脂中心、毛发移植中心、瘢痕综合治疗中心、整形美容中心、尿道下裂中心、面颈部整形美容中心。另外还开设了口腔正畸、语言治疗、妇科整形、化学剥脱和生活美容等整形美容专业。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先天畸形、烧伤创伤后畸形、感染后及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再造,同时着重开展本学科范围领域内的疑难病症研究与治疗,以及全方位地开展各种美容外科手术。该院的一期器官再造术融解剖学、现代整形外科学和显微外科学的原则和技巧于一体,居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成功地一次完成全耳、全鼻、、、和尿道等器官再造,受到世界整形外科界的高度评价。

  科研技术研究所设有研究中心,中心下设显微外科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瘢痕与创伤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工程室,还设有合格的一、二、三级动物实验室。

  教学培训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和麻醉科的博士和硕士培养点,也是卫生部整形外科进修生培训基地医疗科学,每年定期举办整形美容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有上百人参加学习与培训,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对外交往医院与国际整形美容外科学界有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接待国际整形美容专家200多批,2000多人次,举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9次,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医院也是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和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的挂靠单位。每年有大批国内整形外科同仁来院参观访问,医院与国内各医院的整形外科有密切和良好的联系与合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创建于1886年(清光绪12年),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心血管疾病诊疗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同仁”字号和图徽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医疗服务业首家驰名商标。

  医院兼有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合作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附设北京同仁眼库(国际眼库协会成员),设有北京市眼耳鼻咽喉科疾病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

  全院现有职工2064人,副教授以上及相应职称者241人。开放病床860张,设有37个临床和基础科室,日门、急诊量3500~5000人次,年均住院病人约1.5万人次。

  眼科和耳鼻咽喉科技术实力雄厚。眼科的眼底病、眼外伤、青光眼、角膜移植、眼部整形、激光诊疗;耳鼻咽喉科的人工耳蜗植入、全耳再造、听力康复、头颈肿瘤治疗、气管异物取出、鼻内窥镜技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治疗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建立使医院形成重点学科三足鼎立的局面。内科的糖尿病综合防治、异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血液病以及外科的微创技术、胰岛移植等方面的临床水平亦引人瞩目。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开云网页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应向社会养老转变,当前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满足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众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全科医学的发展,还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预防疾病和保健康复等具体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整体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让80%的病人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能担当起医疗服务、康复任务的全科医生。鼓励大医院医生向基层医院流动,吸引病人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就医,从而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压力。

  开展全科医学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听取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专科学生中确定全科医生方向学生,组建试点班,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分段培养”的方法,创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3+2”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基层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双向转诊、预防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岗位需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全科医生素养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后二年进入培训基地奠定了基础,储备和输送了人才。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立通识教育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四大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全科医生方向课程模块,将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疗与护理基本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与保健5门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集医疗、康复和公共卫生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素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融入临床、全科医学的相关内容,早期接触临床,删减部分与基层医疗实际需要脱节或挂钩不紧密的课程、章节和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全科医生课程的理论讲授。

  校内以模拟场景、模拟病房、模拟病人为主,进行情景式教学。校外加强附属医院和6所临床教学见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一体化。在毕业实习期间,安排一个半月到乡村卫生机构实习,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走村串户,开展卫生宣教、计划免疫、义诊咨询、健康查体、帮助建立健康档案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增强社区医疗和大卫生观念。

  制订专兼职教师任职标准,由校院共同聘任临床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对聘任的教师实行双向培训,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第一线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专业教师每四年有半年时间到医院挂职锻炼,弥补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学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内专家教授到各教学基地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提高医院教师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水平。

  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讲清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趋势,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教育他们审视度势,主客观结合,主动适应人才需求变化,到基层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三年内医德、医风教育不断线,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的引领下,培养医学生“诚信、责任、坚守”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为临床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础。

  由于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到课率高,课堂互动热烈,全科医学方向课程考试成绩优良,学生全部通过毕业考试。

  经过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0.87%,其中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占76.4%,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14年在、财政部开展的“西部志愿计划”实施中,我校临床毕业生占山东省支援人数的55%,我校是我省民办高校唯一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的高校。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二届临床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专业建设的开展。先后建成了以“人体机能学”为代表的省级精品课程7门,以“诊断学”为代表的校级精品课程14门;主编和参编省级以上教材33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教学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医学概论》定稿会在我院召开,课题组成员刘西常担任副主编,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培育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开云网页、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是相对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言的。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十分显著。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对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的依赖非常明显。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人文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人文科学也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依赖于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这些学科已经或正在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方法和途径,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远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共存于医学活动之中,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健康和疾病的自然性质和人文性质,并积累了含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方法在内的诸多预防、诊治疾病的方法。

  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主动自觉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了。时至今日,仍存在模糊认识,仍有人仅仅看到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将医学限定为自然科学。原因何在?这主要根源于医学的内部,是医学自身发展的结果,确切地说,与医学在近代以后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医家认识和预防、诊治疾病的具有笼统模糊猜测特征的整体观念中是包含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带引号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还不是16世纪以后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的。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有“利他主义、热心、谦虚”的品质,人的疾病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都是很好的证明。尽管古代医家的人文观念、他们借助当时的人文知识认识健康和疾病现象与医学的原始形态(尚不独立)相关联,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和无奈,但融自然科学萌芽和人文科学萌芽于一体的古代医学注重整体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

  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装了医学,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医学日益成为沿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思路和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学科,使医学形成了生物医学的观念和模式。与古代医学比较,精确、清晰成为近代医学的特征。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近代医学在注重精确、清晰的同时,不经意地忽略了古代医学的整体观念。其中,包括对社会、心理因素致病作用和预防、诊治疾病的人文科学方法的忽略。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必然,是近代医学发展的代价。因为,当时医学的独立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激发了医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占用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看不到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忽略、甚至远离了人文科学。当然,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被忽略也有医学之外的原因,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低下有关。提出并重视医学人文科学研究是以当代人文科学研究为背景的。应当说,当前的人文科学研究为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终于得到应有的关注。笔者认为,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凸显与医学模式的转换直接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模式转变是在根本的意义上即在关于医学本质的意义上对医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结构的反思,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原则、方式的反思。

  这一反思既是对现代医学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理论层面的总结,更是对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过分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技术性质,忽略甚至无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倾向的纠正。医学模式不仅植根于医学活动,而且反作用于医学活动。在近代医学基础上建立的,促进了近、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由于其显著的片面性最终成为制约医学发展的桎梏。而以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进步、人文科学进步特别是医学自身发展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医学进入了人文科学的视野,人们重新看到了医学的人文性质。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揭示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成为落实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推动力量。但是,正如新医学模式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一样,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新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在实践中的实施是一个过程,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被普遍认同也是一个过程。令人欣慰的是,新医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实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成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也在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

  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关注还与当代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关。严格地说,是在对医学活动中存在的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的思潮反思和纠正中,引发了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关注和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背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提供了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宽阔的平台。人类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干细胞移植前景喜人,医学影像技术、内窥镜技术、微侵袭手术方式、新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广泛运用且效果显著。医学对人体健康、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方法与日俱增,都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竞争机制引入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医院和医学工作者的积极性。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科学技术进步,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的作用都不是单向的。科学技术令人震惊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应用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技术万能”;市场经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宣扬着“市场万能”。在科学技术的视野里,人是静态的“物质”、动态的“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属性的人;科学技术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不断微观化、精确化,向基因水平深入,但这种深入并不深刻,因为基因仅仅是健康和疾病的自然基础,基因组和基因组后研究都不能揭示健康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科学技术武装了临床诊断、治疗,不断为疾病的诊治开辟道路,也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医疗高新技术应用上的无序甚至滥用,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拜金主义、道德滑坡,成为医学发展的障碍。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的思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这些错误思潮的批判。但笔者认为,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思潮之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还只是外在的东西。医疗活动接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根源于医疗活动自身。在医疗活动中本应给予强调、重视的东西未得到强调和重视,才抵挡不住错误思潮的侵袭。这就涉及到对医学的基本性质的认识。人们终于发觉,已有的关于医学性质的认识是片面、陈旧的。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其实是个模糊概念,仅仅将医学判定为自然科学是片面的。

  明确医学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性质事关对医学的基本认识和医学的基础性的理念,意义十分重大。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任何一项医学研究、任何一种医疗活动就既要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又要符合人文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的成果就不仅是自然科学进步,还必然是人文进步;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无论从事医学研究还是从事医疗活动都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科学精神;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家的科学探索使命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必然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可见,关于医学的人文评价、关于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关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建立在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发现、发掘、阐释医学自身具有的人文科学性质,至关重要。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提示,要重视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实现医学人文科学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学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医学工作者关注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工作者关注医学问题,医学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联合攻关,开展以解决医学问题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达到基因水平,人们认识了许多以往未全面认识甚至根本未认识的疾病;人们创造了许多诊断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但医学的进步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疾病病因不清、机理不明;即使未来的基因组后研究、蛋白质组研究能够揭示作为生物体的人的先天遗传特征,也无法说明与人的后天社会、心理状况直接相关的人的健康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Bio毗dieazEngineering)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从技术角度肴,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其形成与发展的模式墓本上可归纳为: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把物理、化学以及技术科学中新的技术、原理、方法应用于研制医疗装!、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物理、化学方法和工程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学,医用产品越来越多.在工程学(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同时,生命科学也在迅猛发展,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对给生物医学以极大的推动,将产生分子医学.因此我们对理工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必须有新的认识.美国学者指出,新的生物医学工程定义是:“生物工程学结合物理学、化学或数学和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诱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菩卫生状况等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生物医学工程学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医学中人体结构功能的交叉结合,而且要考虑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结合.因此,我们引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有关名词命名专家组最近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定义:焦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结合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厚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墓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导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导械和信,’.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学科和生物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与其他诸如材料、信息、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并在不断发展之中.根据学科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我国仅设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

  1.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InformationTeehno一osyBiomediealEngsneering:IT一明E.)其知识体系的组成特点是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知识为主线,以生物医学方面相应的领域为交叉、结合对象,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2.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x程伽aterialTeehnologyBiomedicalEngineering:盯一翎E)其知识体系包含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力学、化学、生物化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墓本知识,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包含新近发展起来的组织工程.

  3.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BiologiealTeehnologyBiomedicalEngineering,BT一BME)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生物技术,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结合.美国实验生理学学会联合会(F^SEB)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分析是“分子医学将在2020年成为人类健康的基础.分子医学的实践将包括新的预防方法、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治疗方法将直接针对造成疾病的分子、细胞或生理缺陷.这些新医学方法的墓础将是精确的和无创的成像及诊断技术,……”,这充分说明了在新的时期,生物医学工程必然和分子水平的诊疗技术交叉结合,也就是说生物医学工程必然和生物技术交叉结合,因此必然会产生生物技术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其知识体系包含数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等.

  4.生物医学研究型的生物医学工程(BiologiealMediealstudyBi二。dicalEngineeringBMS一BME)由生物医学工程的定义和它的研究内容知道,我们要为深入研究生命过程的规律,揭示生命的本质.因此这类学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在于应用,而在于用目前的一切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以某一生命过程为研究对象.所需的是所有理工科、生物学、医学、哲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5.医疗器械产业型的生物医学工程伽ediealDevieesBIOfnedicalEngineering:MD一BME)生物医学工程所有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各种不同的产品服务于社会,在各种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中,医疗器械(含各种医疗仪器、医疗设备和耗材等)产品占有很大比t.要过渡到产品必须有由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度的研究阶段,就会形成产业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其知识体系包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医学的基本知识、管理学、市场经营等.以往我国医疗界械产业化的发展较发达国家滞后,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力t相对薄弱,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医疗界械的公司强化这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交叉结合.科研成果的产品化研究在医疗界械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6.在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一临床工程随若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所居的地位更为明显.医疗机构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快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进程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分支学科一一临床工程已成为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工程师、医生和护士共同构成现代化医院的三大支柱川.临床工程在医院中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问翅.临床工程的定义:前面讲过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从纵向看,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组成除了研究开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在医院中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的所有成果---一临床工程,临床工程则是为了利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将现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新技术和成果安全、可东地应用到临床,以提高医疗水平为目的的一个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分支.那么,什么是临床工程呢?目前,一般认为在医院中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就是临床工程,我们认为,在医院中所有为了提高医院医疗水平而应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工作都应该属于临床工程的范畴.在医院临床工程墓本上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以医疗设备的全程技术管理为主,解决医院装备现代化中技术、设备、质t保证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包含了医院中的设备工程和设备管理工程;二是医疗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一Hls(HospitalInfor.tionsystem)系统:使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采集、存储、处理、传翰和翰出门诊、住院息者医护和管理信息,包括临床辅助科室的信息,形成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商医院工作质t和效益;三是和影像存档和通讯--一P^cS(Pict盯e^r开云网页。hi,ing.eo二unie。tson:system,):是医院用于管理医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的信息系统;四是远程医疗网络系统等:远程医疗就是利用电子通讯网络以电子信号来传递有关医学诊断、治疗、护理、咨询及教育等的信息及数据,其即可以为偏远地区的息者提供医疗服务,也可以作为医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五是参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例如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虚拟手术、理疗和康复等等.临床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必要环节,又具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前者的发展,也要重视后者的发展,在医院中更应将后者放在发展的重要的地位.

  科学与学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自身的规律决定学科的规律,科学发展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然,学科的建设反过来形响科学的发展.随若人们对健康的关心程度的增加,医学上疾病分析、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仪器设备逐年增多.因此医疗科学,在教学科研单位需要有研究人的生命的物理原理、控制过程和研究新的检测、监测生理、生化物理指标的原理、方法、仪器设备;在工业部门,需有设计、制造适于医护人员操作和人事科医学要求的仪器设备的工程师.在医院里,需有掌握医学设备的均t和维修以及培训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员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有一个系统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教育计划.生物医学工程师要用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生命科学上的难题,因此,要求有一些涉及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训练,使得学生既要性得工程原理,又要了解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上的问题.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国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趋向于培养博士水平的高级人员.后来由于注意到实际应用,产生了硕士和学士水平的教学计划.

  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系,仅美国就可在Inter网上查到近百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主页.《共国新闻》及《世界报道》两媒体2002年联合公布的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佳研究生院的排名(根据设施、人员、研究成果引用系数等)前十名的学校。.设有叫S方向与BT的较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为附在我国,涉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的是中专教育、大专教育(1,60年成立的北京商学院就有医疗器械系),真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始于70年代未,19,8年国家科委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组.从此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很快地发展起来.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己有近几十所高校建立有该专业,这些高校均系国内工科、理科、医学的著名院校.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墓本情况见表2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52个院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有37个理工或综合大学,15个医科院校.

  (1).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共同点①学科发展迅速国内外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70年代、80年代迅速发展国郎20世纪’0年代末,8。年代初仅有几所高校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短短二十年就发展到50个院校建立该专业.②从比较知名的重点院校开始形成辐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都是较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科研水平很高的大学,也是我国首批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在国外,很多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t超过本科生的数t,研究生的来源更强调从理工科或生物医学专业中选拔.在我国50多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有17个博士学科(14个也收本科,3个仅招收硕士、博士),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长江学者学科,11个招收本科、硕士,8个院校仅招收硕士,U个院校招收本科、2个招收大专.这充分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相比,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占的比重更大.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发展很快,如前所述建立本科教学的至少有35所院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①学科模式(研究方向)设!较少所有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都是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与医学结合为目标,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本科教育的专业设!面比较集中在IT一明E,没有川S一SME,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象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人工器官、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比本科生的专面相对宽广.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搜盖面相比显得专业面过于窄.而国外的专业设t显然比我们有优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很多“生物移植、心血管电生理、脊健损伤研究、功能生物技术、心肺动脉、临床整形外科研究、临床整形外科研究、细胞影像、疼痛神经生理、分子及细胞生物、重组蛋白质表达、药物传输、.生物界面现象、生物热传递、麻挤研究、听觉研究、神经肌肉研究、神经系统分析、视觉研究”一的研究方向,在我国,这些研究方向都被认为是生物医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②以科研带动学科的特点不如国外突出我国本科教育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些没有科研方向的学校纷纷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③没有重视传统中医工程研究④生物医学交叉结合的程度我们不如国外,我们的叫E没有研究生命系统的就是个证明.

  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主要就业单位是研究机构、公司和医院.研究机构可以是研究所或大学里的研究中心,他们从事设计和研制医院里所铸的很专门的新设备,也有一部分作为外科或生理研究组的成员参与复杂电子系统的选择使用,也可以研制新设备公司,可以是仪导及制药公司,他们参与新的医疗仪器以及医学及生物学研究用的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他们能够决定一种新的设计是否有藉要,有梢路,能否满足各种要求并符合政府的法律规定,他们也可做为公司产品的推销及售后服务工作.在医院里,他们从事自动化、研制实验室用计算机,病人一一计算机的接口以及有关计算机软件.他们也可以在某一科室〔例如:内科、外科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在医院里直接经管生物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他们是医院中工程情报的主要提供者,负贵所有仪器的使用、维修和采购的任务,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生物医学工程师亦参与许多国家研究计划,如在空间计划中设计遥测装I,生命维持系统,人一一机接口设备以及参与空问医学.他们也参与国防计划,环境研究,也可做为环境开发及污染、医院自动化方面的顾问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较完菩的学科体系,开设了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发展较慢,在国家成人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该专业.我校1,%年首次在全军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科升本科的函授教育,现已招收7届学员,深受全军各医疗单位技术人员的欢迎,目前地方许多医院有关技术人员也来信询问要求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有着广泛的前景和开展空间.主要原因是:

  (1).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各种诊疗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多,高新技术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参与,现代化医院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管理和诊疗水平.

  (2).从医院实际看.医院医学工程科、信息科、放射科、放疗科、超声科和理疗科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本科毕业的为数不多,大都是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毕业,知识结构和实际水平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然有一个知识更新、技术提高的问题.

  (3).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开云网页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代化医院的科技水平、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必须满足实际,若眼未来,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开云网页门工程科学,它要求有深厚工程墓础知识,学生的大部分时问都是在学习工程知识,因此,很容易认为在工科院校开设此专业有优势,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个专业有很大困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医学院校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始时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工程葵础课教研室和实验室,,这样需要的经费、人员较多,起步比较困难,但只要具备了墓本条件,会有很多优势.

  (1).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科学对医学的渗透,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了本专业以后,工程人员和医务人员思想上的沟通就比较方便,较能做到互相理解,这样就便于合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医疗设备,特别是大中型医疗设备所采用的技术之新、涉及学科之广、更新速度之快几乎无其他任何学科可比拟。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器械维修已远远不能满足此现状的要求,医学工程科这门新兴学科便应运而生了。它是一门能够确保医疗设备正常安全使用,涉及计量管理并能同时对现有仪器的不足进行革新、改造的一门学科。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以笔者在医院医学工程科工作多年的亲身体会,医学工程科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是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作用和地位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应在实际工作中多办实事,想临床所想,急临床所急,处处体现“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1)作为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能够及时把握和了解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时,更应竭尽所能,为院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全面衡量医疗设备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理参数等指标,综合仪器厂家总体价格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为医院提供一份全面的技术保障。避免花大价钱购买过时、处于淘汰边缘或不成熟的设备,给医院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

  (2)作为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带头人,在管理上应知人善任,做到尽可能公平、公正,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及学习环境。经常下临床科室,了解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及科室要求,掌握医疗设备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加强对医学工程科人员的培养。随着医疗仪器设备自动化、微机化和微量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学工程人员只有加强专业学习,才能提高维修技术和本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一是要加强工程基础和医学基础知识的更新,同时提高全体人员的外语水平,从而对厂家所提供的一切原始资料能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二是要积极参加厂家举办的维修培训班和到位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现场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对于如何判断仪器故障及排除故障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尽量参加社会上所组织的一些仪器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对于全方位开拓工程技术人员的视野,拓宽维修思路,更快更好的排除仪器故障有很大益处。

  (4)合理分工,人尽其才。结合医院医疗仪器的特点和已有的维修技术力量,可分为影像系列、生化系列、特检系列及手术系列,尽可能充分发挥各人所长。遇到大型医疗设备的故障,应成立专门的维修小组,人数不少于2人。一是为了人身、设备的安全,二是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水平进行排除设备故障,形成一种效率高、实用性强的维修服务工作模式。

  医学工程科是一门以确保医疗设备正常安全使用为中心,从医疗设备的引进、使用、维护、质控、革新等诸方面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的一门新兴学科。所以,现代化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只有与之相匹配的相关制度,才能使这门新兴学科健康发展下去。从实际出发,归纳如下:

  (1)维护保养制度:“七分保养,三分维修”是保障医疗仪器正常运转,降低维修费用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有很多医疗器械的损坏是由于维护保养不及时造成的。所以,建立定期的医疗仪器维护保养制度至关重要。万元以上中大型医疗仪器的维护保养4-5月进行一次;万元以下小型医疗器械6-7月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完毕做好记录,以备查阅。

  (2)定期巡查制度:在做好医疗仪器每日报修任务的同时,要建立医疗仪器定期巡查制度。医疗仪器的定期巡查于每月月底进行,要建立好定期巡查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立即完成的做好记录,巡查完毕后统一解决。每个科室巡查完毕后由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验收,建立档案,以备查阅。

  (3)响应及时制度:维修人员接到科室报修电话后,要做好来电记录。同时要迅速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排除仪器故障,保障临床一线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能及时排除的,向报修科室做出解释说明。维修任务工作结束后,要由科主任或护士长或报修人员签字验收,以备查阅。

  (4)工作量月汇报制度:对于万元以上的中大型医疗仪器的故障情况要形成月汇报制度。一方面,院领导可对医院贵重医疗仪器的运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对大中型贵重医疗仪器的故障情况及排除状况形成档案,为以后缩短同类故障的维修周期提供借鉴,可更好的保障医院贵重医疗仪器的良好运行。

  (5)外请维修会诊制度:面对高精尖及比较复杂的医疗仪器故障的维修,在医院内部不能解决故障的情况下,借鉴临床科室“专家会诊制度”,成立“外请维修会诊制度”。外请维修的程序为逐级汇报制度。可有效避免由于个人技术水平有限而随意外维修,浪费医院财力的现象。

  (6)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入库制度:医院建立独立的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库,并把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并建立档案。同时,取用时做好记录,以备查阅。此制度对于维护及维修好超期工作的一些医疗仪器相当重要;同时,维修人员对于医疗仪器配件库的配件情况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可更好的维护及维修好医疗仪器。

  (7)医疗仪器资料建档制度:新购进的医疗仪器资料尽可能完整的保存在医疗仪器资料库内(医院建立独立的医疗仪器档案库)。此制度可使维修人员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性能及维护保养的方法与周期。提高维修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更好的保障了医疗仪器的良性运转,减少了仪器的故障发生率。

  (8)定期培训制度:现代化的医疗仪器往往涉及电子、计算机、光学、声学、机电等诸多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行的。所以,院领导应有计划地选派维修人员外出进修参加中短期大中型医疗仪器维修培训班,以及鼓励维修人员自学或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进修培训结束后,培训人员应在归院一周后举行讲座,讲授培训知识。以此作为报销培训费用的依据。此制度有利于维修人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加深对现有医疗仪器的认识与了解,掌握排除故障的新方法与技巧,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很多的医学和生物科学工作人员所面临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遍布于人们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思维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大数据也在我国的其他很多领域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医学药物、建筑行业、工业领域等,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临床医学学科服务。

  大数据环境下,医疗信息正呈现快速增长的方式,且以递增的方式在持续增长。因此必须要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归类、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所以,探究大数据环境下的临床医学学科服务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1通过调查,积极了解用户的需求首先要积极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对其提供相应的学科服务。所以,学科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开展调查活动,或通过问卷方式、或通过深入座谈方式等,积极了解医生的一些有效信息,如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次数、喜好等,还应该积极了解他们的主要研究课题及方向,以及他们想要从图书馆资源中或是管理员处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帮助等。虽然每个临床医生所研究的疾病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些信息中,还存在交叉的内容,因此学科的管理员应该在深入了解每个医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还能帮助各领域的医生进行资料的整合,促进他们更加高效地研究。

  1.2构建对口数据的平台某医学专业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医学科研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即临床医学资源的标准化、科学化;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利用临床的信资源信息进行医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研发。这也表明,大数据环境下,医学的大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对大数据进行有效整理,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并且还要加强不同组织之间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学科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医生的不同需求,不断丰富对口馆藏资源;还应该积极收集一些服务对口的大数据资源;还可以帮助医生收集一些本院的大数据,构建专门的数据库,这样也便于医院展开有效合作,并逐步丰富数据库的资源。同时,馆员要积极关注当前大数据平台上的有关信息,逐渐扩大学科馆的数据量,并积极利用学科馆现有的数据资源,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科服务。

  1.3充分利用平台,辅助医生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发表学科馆的医疗大数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以及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并且还能用于一些流行病学的研究,还能帮助医生去分析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等。因此,学科馆员在挖掘医疗大数据时,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的资源进行展开,这样可以便于医生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学科馆员可以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功能,采用文献计量法,积极挖掘某一个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研究重点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等,帮助医生积极了解一些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还可以帮助医生去选择一些投稿杂质,从而有效提升医生的创新性观点的发表成功率或是申请专利的成功率。同时,学科馆员还必须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归纳、整合,找出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并挖掘出这项数据所存在的潜在价值,以图表或是数据等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医生。

  1.4充分利用平台,有效汇总研究成果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求每一位申请基金的人员都必须要提交自己长期保存的数据、访问学科馆的记录以及共享的内容等,这样的规定也提醒研究者必须要实时保存并有效汇总自己研究中所用到的一些大数据。学科馆员可以帮助医生构建自己的课题组以及个人研究档案,这样医生在申请基金时,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汇总。

  2.1利用医疗大数据帮助医生进行临床的诊断专科医生只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的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疾病的知识就足够了,完全没必要去了解所有的专科疾病知识,如果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或是需要跨科诊断时,如果学科馆具备良好的临床大数据数据库,那么医生可以将病人的各项指标输入到系统中,通过挖掘类似的数据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病例信息,再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并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这样不但有效地降低了医疗诊断的成本,还能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如果数据库中没有相似的病例,医生就可以将病人的信息进行整理录入数据库系统中,这样也能丰富数据库的内容,也可以借鉴给其他医生进行参考。

  2.2采用小数据进行个人的匹配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体质都会有所差异,即使得的是同一种疾病,很多人的表征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使用医疗大数据的时候,必须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利用大数据发现规律并采用小数据进行个人的匹配,最终找出最佳治疗方案。

  2.3提供健康服务的信息不管是健康的人群或是病患以及家属,他们都希望可以获取健康的信息,以促进或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特别是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们,更是这样,他们想更多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因此学科馆员可以帮助医生建立一些健康信息服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是博客,给人们普及健康服务信息。健康服务信息就像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一架桥梁,通过健康服务信息的普及,不但可以提升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的健康常识,也能减缓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疾病、战胜疾病。同时健康服务信息还能有效减缓医患关系,进而给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就医环境和就医场所。

  总之,在大数据环境下,临床医学学科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科馆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学科馆的医疗信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