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开云网页开云网页开云网页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主要包括电动吸引器、血压计、洗胃机、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医疗设备的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指风险发生后,医疗设备的损害程度,包括对设备的损害、对操作人的损害和对病人的损害。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风险管理主要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生产后信息(对医疗设备而言,即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属于抢救设备,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医疗设备本身质量存在问题,由材料选择不当、设计缺陷造成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CFDA(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的《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度)》中显示: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排行榜前十位有监护仪、输液(注射)泵、心电图机、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其中22.3%是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数据表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占据了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绝大多数,且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其次,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使用不当,产生风险。GHTF(TheGlobalHarmonizationTaskForce,全球协调工作组)的相关调查显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约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于操作者错误使用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者水平低下致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亟需引起重视。最后,医院医学工程科缺乏专业性人才,医疗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医疗设备“带病”工作,存在安全隐患,使得风险上升。科室为了节约经费,在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特别是监护仪)附件损坏后不愿意更换,反而继续使用,使得设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重事后维修,轻维护管理,不能控制维修后设备的安全有效性,使得设备使用风险陡升。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增多,其风险管理不容忽视;《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均规定了如何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保证其安全和有效。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使用中有很多风险,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降低使用风险,已经成为医学工程科临床工程师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医院此类设备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策略。
医学工程科采购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时,应当做好论证工作,做到选型优、质量好、价格低。验收工程师仔细查看设备资质文件,同时现场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此类设备的质量,杜绝因产品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
一方面,医学工程科应当组织本科室工程师或厂家工程师对临床科室设备操作员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另一方面,设备操作员应当做好此类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当及时报修,保证此类设备的完好率为100%,随时可正常使用。
首先,医院引进专业人才,由医学工程科对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培养工程师专业性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工程师规范化培训,促进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继续教育,为临床工程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提升创造条件,提升医工人员积极性。其次,购买专业检测设备,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许多医院并不重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愿意投入资金购买质控设备,导致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沦为空谈。医院应当改变观念,加大对质控设备的投入,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以监护仪为例,可购买生命体征模拟器,在验收和维修后,可对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有效。最后,建立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质量管理体系,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目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案有戴明循环、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和9S管理法等。针对临床科室,我们采用9S管理法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即整理(Seiri)、整顿(Sec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此类设备,节约(Saving)维护成本,保障设备安全(Safety)、提高服务(Service)质量,提升操作人员素养(Shitsuke),努力做到让病人满意(Satisfaction);针对医学工程科,我们采用戴明循环(PDCA)[8]来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Plan:制定此类设备管理方案;Do:执行此类设备管理方案;Check:检查方案执行效果,分析其合理性;Action:反馈、持续改进方案。这样,医学工程科和临床科室紧密合作,通过闭环的质量管理策略,不断改进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救治病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来管理此类设备,可降低此类设备的风险,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郭恩宇,高鹏,刘秋莲.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2,9(4):36~38.
[4]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5]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2,27(6):107~108.
[6]赵蕾,丛中华,李宏鹏.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科培养”[J].现代科学仪器,2010,6:173~175.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目标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以人为本既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也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宗旨。新世纪是人性与生命伦理回归的世纪,正如刘德培院士提出的“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医学的人文精神决定了医疗服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关怀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已越来越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学人文学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维护生命和珍惜生命,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的新生儿学,关注对象是生后28天内的婴儿,专科性强,对象特殊;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疾病变化迅速而隐匿,工作风险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隔离监护,常常导致母婴分离,增加家属忧虑。新生儿医学的这些特点,要求新生儿科医生除了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外,也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将其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这不但是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医学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提高新生儿医师人文素质素养是时展和医疗改革的需要。随着时展和医疗体制改革,医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文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新医改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既是对医学人文属性的认同,更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重构。新医改的人本特点是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人性化和道德化的医疗服务。人文医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人。没有人文的医学不能称之为医学。注入人文关怀的医学才是真正的医学。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避免服务工作纯利益化、服务对象非人性化的倾向,不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将很难适应这种需要。新生儿医学是服务下一代的医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时代呼唤人文素养的背景下,新生儿医师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信念真正内化,成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才能达到专业行为的转变。
2.新生儿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人文精神。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学原属儿科学范畴,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已渐形成独立的学科。同时,新生儿是胎儿的延续,与产科密切相关。新生儿患儿病情危重且瞬息变化,其常见病如新生儿窒息等是儿童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医生往往关注于患儿本身病患,而忽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感受。对于患病新生儿,除了遭受疾病折磨外,还需经受母婴分离的痛苦经历;新生儿病房中侵入性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直接的疼痛,如呼吸困难患儿需要进行呼吸机插管治疗,不能食奶的患儿营养支持时需要进行中心静脉插,疑难患儿需要进行各种穿刺以明确诊断;而非侵入性操作如新生儿光疗等也会给患儿带来不适,需要新生儿医生具有一颗悯人的心,对患儿的疾病、痛苦予以关注、照顾和尊重;需要新生儿医生加强人文服务意识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医务工作,营造善待和热爱生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新生儿病人家属在母亲进行产科治疗的基础上,又必须面对患儿住院的现实,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容易焦虑烦躁。新生儿医生在面对家属时,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坦然应对家属的负面情绪,并化解家属的疑心和忧虑。必须给家长提供一种真诚、信任且具有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情绪上的支持性活动,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安抚他们的焦虑、恐惧、害怕的情绪,增加家长对医疗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新生儿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所遵循的思路就是要突破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制约,用哲学思辩和道德法律等社会价值观指导医学研究和应用,用科学、最佳的证据来实践临床诊治,为病人提供适宜、满意的服务,充分反映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完善新生儿医师的培养急需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合格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医生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一般地说,医学院校课程专业性很强,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专业课程较难掌握,人文课程相对缺乏,加之许多医学院校单科办学,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狭窄,导致医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为欠缺,接受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较为缺乏。人文素质缺陷也就成为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缺乏同情心,为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的学生缺乏人文沟通和关怀的能力,诊治病人时欠缺对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分析和沟通等。因此,缺乏人文精神,不仅会对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且还将对他们日后的医疗工作实践埋下隐患,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新生儿医师,作为儿科医师殊的一员,尤为需要完善的人文素质和人道情怀。所以,在新生儿带教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生儿带教医师具有双重任务、扮演双重角色,不但是悬壶救人的医生,而且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因此,在教授学生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待新生儿及其家属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在“生物”医学模式体系下教育出来的新生儿带教医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擅长于专业技术知识,却缺乏表达强烈的对患病生命的强烈热爱之感,缺乏表达对患儿及家属的共情。虽然他们为新生儿疾病的诊疗付出了大量心血,往往并不为家属所完全理解认可。可以想象,临床终日耳闻目染医患之间缺乏人文温情的医学生,最终工作后可能也会选择相似的工作方式。新生儿带教医师在医疗教学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关爱指导学生,尽力地解决他们的困惑,采用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随意训斥和处罚,才能培养学生对于新生儿科学的学习热情。
2.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实践人文关怀。在新生儿科具体的医疗活动中,要培养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种新的生物技术广泛运用,不仅需要一般的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和原则去衡量与指导新生儿医师的行为,更需要用敬畏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来规范、引导新生儿医师,增强新生儿医师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阶段。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人性化的治疗可以减少初生生命的各种不适反应,对于新生儿疾病康复和远期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就是竭力避免患儿经受各种负性经历。比如,新生儿医师在进行有创伤操作时,如气管插管,采集血液,各种穿刺时,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和损伤范围,减轻患儿痛苦经历;各种治疗间隙,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和抚触,可以促进母婴互动,有利于患儿康复和减轻家属忧虑;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蓝光治疗时,尽量按照正常昼夜节律,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此外,普通新生儿病房室内布置也应该符合婴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墙壁四周张贴趣味卡通图片,分散患儿注意力,减少负性情绪。
3.重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人性化医护患沟通,必须使医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规范化的人性沟通流程和规范化人性语言。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配合,增加患儿家属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需要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制订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规范流程,新生儿入院时,从进病区开始,就由住院医师主动热情地接待,介绍病区制度及环境,采集病史。家属探视和告知病情时,详尽地向家长讲明病情的转归,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听取家属对于治疗的疑虑,家里的具体困难和治疗的预期。在此基础上,训练医学生模拟示范表演,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观摩,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和学习使大家更加明确自己应如何做。
因此,培养完备人文素质的新生儿专业队伍,是新生儿学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必将促进我国新生儿学中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进医患和谐。
[1]蒋敏,蒋利群.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2):166-167.
[2]孙利群,金鑫,单丹妮,等.医学人文关怀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6):77-78.
[3]陈洁.浅谈儿科血液病房中的人文化管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1):166-167.
[4]钟丹妮.浅谈儿科学临床教育中的人文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
[5]张文晖.试论循证医学之人文医学观[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14):251-251.
[6]刘华,许双虹,张媛媛.儿科临床带教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6-17.
[7]李洪军,王伟,何成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7):991-993.
[8]许红梅,赵瑞秋,刘作义等.儿科实习中医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42-743.
基金资助:2011年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五期)研究项目(No.107)
来自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20世纪40年代的医疗技术在以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输血、输液的普及,麻醉的进步为支持下,外科手术取得惊人进展。20世纪60年代由于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等医用电子仪器得到普及。20世纪70年代是X线电视、CT、核磁共振等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盛行。同时,同位素和酶技术等使微量分析得以利用,使得医疗检查和诊断更趋向精密化。20世纪80年代是治疗技术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如人工脏器的出现、激光医学的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等。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使艺术型的医疗转变为科学技术型的医疗。由于高科技治疗的出现,患者的生命质量本应该得到显著的改善,然而临床实践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因为实现这样的医疗效果,除需具有高科技医疗技术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医疗中的热心服务,亦即追求患者的身心满足。
来自于企业界中时兴的“满足顾客”观念。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作为成熟的市场,为了企业的生存,服务已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像本世纪初引起产业革命那样,现在是引起了服务革命的时代,“满足顾客”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最大的课题,这种状况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医疗部分由于患者需要的多样化、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药品价格余利的减少以及病床周转率的下降等使医疗单位经济状况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单位也应和企业一样引进“追求顾客的满足”,把患者当作顾客,为满足顾客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已是迫不及待的。
医学目的的转变,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目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其意义重大,因为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方法,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在医学目的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在过去70年中呈指数增长,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促进了医学发展,使医学目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下面以疼痛治疗为例加以讨论。
其一是医疗技术的选择。根据新型医学目的要求,在疼痛治疗中应讲究医疗技术的选择及实施这些技术时病人接受治疗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树立爱护人体任何一处组织的医疗观点,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从诸多疗法中选择疗效最佳、最安全,毒副作用和损伤最小、经济耗费最少的治疗措施。不论采用任何疗法,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格尊严为原则。能用可逆性方法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用损毁性、破坏性措施,以免给患者带来新的知觉、运动障碍以及精神、躯体的痛苦。另外,凡对机体有破坏性或明显侵袭性操作,即使能达到止痛目的,也必须慎重权衡,同时在抉择方案的实施中要履行知情同意的伦理义务。
其二是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躯体疼痛与精神痛苦,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接诊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疼痛治疗医生,应该树立“病员至上”观点,痛患者之痛,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天职,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满腔热情,用热心、关心和信心感染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和鼓励。切忌“高技术、低感情”
的不良医风。慢性疼痛患者的病史陈述难免冗长或重复,医生应该耐心倾听,表示关心。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多疑、忧虑乃至失去生活信心等心理障碍,医生应该态度和蔼、解释耐心、仔细诊查并想方设法为其解除痛苦。不可轻率地认为是“心理因素”或“神经官能症”,要与患者产生共鸣。这样首先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痛症的信心。患者经门诊医生热情接待后,尚未治疗即感到疼痛减轻一半的事例并非少见。接诊患者时另一高质量服务是能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把患者看作是医疗实践中的亲密战友。医患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家长式”、“恩赐”关系。俗语云:“有病三分治、七分养”,生动地概括了医生“治”和患者的“养”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这充分说明了患者自身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了调动患者战胜痛症的积极因素,医生应重视医疗保护性治疗。对不治之症的患者,可以原谅医生的“无罪的谎言”,但有些专家主张将病情和盘托出,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和积极配合治疗。不论采取任何形式,都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类型、对病情的态度、自身修养等心理状态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医学目的的客观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并使“四新”得到适当的应用。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讲习班、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展和运作。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医疗科学、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帮助其辩证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需与对象合作实现,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制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巡回性和社区定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1 宋咏堂,张晋.医疗纠纷导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2.
2 宋咏堂,项红兵,唐洲平.从医学目的转变看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57-358.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11月4日,第十届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高层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主要介绍了三地卫生改革发展的新举措,着重分享了控烟,医院质量评审,慢性病控制,全科及专科医师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共有13位来自三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分享了相关经验。
会议达成的共识包括:在控烟立法、宣传教育、药物干预等方面加强交流;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在加强医院质量评审员的培训、评审队伍建设、制定评审标准、建立评审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慢性病的预防检测、健康促进、利用电子信息化平台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三地将在基层医疗概念模式、服务指南、医生专业资格等方面加强交流。会议确定了2012年组织三地专家赴西部地区进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调研。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香港特区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澳门卫生局副局长陈惟分别率团出席了会议。
据了解,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高层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轮流在内地、香港、澳门举行,商讨三地近一年来关心、关注的重大卫生议题,交流成果及会议共识将对来年三地制定卫生政策有所启迪和借鉴。另悉,下届会议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召开。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鲁 沂) 10月25日,“生命科学商业模式创新论坛”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A5项目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EMBA医药协会、博雅A5项目、《EMBA视界》杂志联合举办。相关医药类企业、投资机构、行业专家学者、意向客户等以“促进前沿生命科学发展”为主旨,围绕商业模式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等话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发言和探讨。据悉,此次活动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学研各界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以此助推国内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国家对生命科学园所在大中关区域的宏伟规划已正式出炉。拥有北大背景的北大国际医院、北医健康产业园以及博雅A5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或项目的入驻和开工建设,标志着生命科学园区域板块大发展的引擎已经启动。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规划,未来5年,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区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共同推进建设科技商务区(TBD)、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等重要产业功能区,最终在京北地区缔造出一个世界级高科技产业基地,全面实现以“二区三城百校”为平台的“大中关”宏伟构想。
在几大园区中,位于昌平西区的“生命科学园”发展尤为迅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已有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组研发及工程中心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发展。正是看到了生命科学园的广阔发展前景,生命科学园二期吸引了北大国际医院、商务办公项目“博雅A5”和高端试验室集群“北医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充分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共同打造生命科学园发展的新引擎。
博雅A5项目定位为中关村全球医药健康企业微总部,与北大国际医院、北医健康产业园仅一街之临。依托北大国际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支持,北医健康产业园雄厚的医药产业保障,以及生命科学园区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和国际水准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博雅A5不仅为医疗医药健康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办公物业,产品包括小型企业办公室、平层加速平台和企业独栋三大类型,并且辅以1.2万平米商业作为整个生命科学园的商业配套,加上医疗医药的健康配套,为企业搭建“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金融平台”,成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另悉,北大国际医院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正式完工,2013年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后的医疗综合楼将成为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医院下设36个医疗中心、49个学科,床位数达1800张。
北医健康产业园位于北大国际医院南端,园区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拥有8万平米的专业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均满足FDA认证的GLP标准,是北京唯一、中国领先的高端实验室集群。北医健康产业园将汇集实验楼、孵化器、科研楼、培训中心、宿舍楼等多功能建筑,成为北京最具实力的医药产业化基地。
未来,北大国际医院、北医健康产业园和博雅A5将发挥多产业聚集的效应,在生命科学园核心区域形成积极联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板块的的区域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本刊讯 (《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 伟 特约记者 齐祖宏 樊新生 郭 果)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南阳市卫生局获悉,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该市195家基层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费用下降4.9%,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下降12.62%,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2.9%,群众药费负担进一步减轻。
秦鸿教授,鸿健中医诊所创办人,鸿健中医眼科中心创办人,国际中医砭石学会创办人,中国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和刮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香港专业册中医协会理事长,香港中西医学会创会委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老师。
“医学是美的创造。我不是要改变人,所有人的改变都是自身境界的变化。治病也是如此。我要做的就是把他周边的‘围墙‘拆了,开放他们的思维。中医的理念主张以和为本,到达更加和谐,更加有序的生命状态。”秦鸿教授在描述中医的美妙时如是说道。
从对中医的好奇到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他用行动诠释着中华文化的深邃境意。口碑相传,由他创办的香港鸿健中医诊所也在香港享誉盛名。秦鸿教授秉承着传统医学和谐理念,让许多疑难杂症从根本上得以治疗。他的开导式治疗效果显著。他说他只是中医的传承人,但在患者们眼里,他是一位生命艺术家。
秦鸿教授1949年出生,与新中国同龄。年少时的他生活在内地。机缘巧合,有一位同学的父亲就是医生,因此年少的他对中医兴趣浓厚。1976年,当时在故乡无锡一所医院任职的他,开始承接骨科医生的工作。後来医院安排其在职工医科大学进行系统的学习。1980年底,秦鸿教授回到香港,继续着坚持至今的中医行业。
正像秦鸿教授所理解的那样,中医行业的社会功能是面向全世界的。“一般来说大家可以当它是一个行业,但是我们当它是传统文化。现在虽然西医越来越发达,但是病人越来越多,西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创造痛苦。许多疾病的治疗要用到一些对抗性的方法,这个主体医学的模式是从西方来的,前景不乐观。他们用了很多庞大的投资结果发现了很多疾病,然後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对抗,对抗又产生新的疾病。”秦鸿教授在分析中西医的区别时深入的剖析了西医的理念,“这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也不是中国的医术。西医出现的结果就是病越来越多,而且这个体系是非环保的体系。西药最後造成的环境污染,病人心灵的对抗。”中国的医学有对抗,但是以和为主,对抗是短暂的,对抗的目的不是对抗,而是达到更加和谐,更加有序的生命状态。我们不是为治病而治病,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医文化传播而尽绵薄之力。秦教授学识渊博,贯通中西文化,相比於中医的和谐理念,从哲学的角度辩证西医的不足之处。
秦鸿教授十分推崇的中医的和谐理念,从混沌到有序,循序渐进的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实现生命系统的更新。疑难杂症,西医是很难对症下药的。“有一位病人,不知什麽原因眼睛睁不开,西医是很难治愈的。我给他看了四次,完全好了。我们为什麽能治好,就是用中医的和谐理念,辅助他的生命系统更新,我们做的事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把生命系统当做平行不勃的和谐共同体,而不是单一的生命体。”这个和谐有一个具体追求的目标就是时序,所以我们做的方法是生命的程序管理。这些是秦教授对《黄帝内经》的感悟和现代运用。
秦鸿教授指出:中医名著《黄帝内经》中的科学原理是超时代的,里面的很多东西因为人们不能理解而把它丢了,许多内容已经超越现在生命科学的科技,怎样把其中的精华提取出来,这是需要坚持探讨的。孜孜不倦於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且应用中医理念治病育人,秦鸿教授不单纯对每一位患者的心治疗,更上升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的层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秦鸿教授在香港中医界享誉盛名,许多被病痛折磨的病人都听闻大家称颂他的口碑陆续找来就医。其精湛的医术和传统的中医治疗理念得到患者一致的褒奖。他践行儒家的修为,生活也同样充满着中华文化,室内置、个人喜好书籍音乐都满是韵味,别具一格。
他说,所谓的生命就是修行,工作也是一种修行的形式。吃五谷杂粮品人生百态,都是修行。把修行当做很抽象的、很哲学化的一个理念,这样说就没有理解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就是要把生命美化,和大自然和谐化。怎麽样去和谐?因为生命是独立的,首先要领悟到为什麽要和谐,我们和宇宙世界万物是在一个时间空间体系上共同发展而来的,我们在教育系统也没有时间,只有空间。空间是不能分享的。只有夺。我看见那个好,你也看到那个好,所以大家都去夺。时间也是不能分的,大家只能分享,所以从时间的角度来说,那个存在主义科学是错误的,他只能产生斗,但斗的结果一定是失败的,因为有时间在推动事物的变化。对立与统一的渗透度,这就是西医与中医的最大不同。
用秦鸿教授的理念,中医治疗的空间里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正气。生命是天地之大德。人中间也有高尚的人,平等是人追求的东西,但不是现实中的东西。很多事物自己去取,才能完善。中国文化优势就在整体,它是复杂中通过抽象思维,通过融会贯通後总结出来的经验再总结,反反复复几千年没断过的一种科学,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比如说孔子,不止是中国追崇的,世界公认孔子是两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中华文化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敬重的。
得益於对博大中华文化的敬仰和陶醉,他的中医治疗理念也以和谐之道普渡患者。“我的治疗是开导性的,我让病人自己追去健康,而不是把健康交给一个陌生人。要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管理自己。生命是自我组织自我优化的过程,而不是找一个教授、医生就能调节好的。自己的健康需要感悟,心灵的感悟和超越比靠科学家调节效果更好。”这是深层的生命观,秦鸿教授的一席话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对中华文化的透彻理解,再应用到中医治疗理念中,通过整体治疗和领悟让患者精气神重新归位,从而达到生命状态新的协调。
对医学伦理学的界定直接与对生命伦理学的界定有关,即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是谁包括谁亦或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WarrenReich在1971年准备编写《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时,开始时用的《医学伦理学百科全书》名称,可见,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DanielCallahan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二版中的生命伦理学条目中,把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比,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古老的学科,代表很窄的范围,只强调医生的道德义务和医患关系,虽然在现今这仍很重要,但已不足以囊括所有的问题”。“生命伦理学则是指生命科学中更广阔的道德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学、环境中的重要方面、人口和社会科学等。医学伦理学作为一个部分包括在生命伦理学当中,与其他题目和问题共同构成生命伦理学。”
从我国对医学伦理学发展阶段的划分,可看出与以上不同的看法:医学伦理学经历了古代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传统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也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医学伦理学已开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口和健康伦理学阶段。可见,我国主要是把生命伦理学作为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阶段涵盖进去的。J.StuartHorner在《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对此的界定也是如此: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经常混淆,但后者是前者的一个方面,只不过后者这30年一直占主导地位。
英国的ThomasPercival在1803年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并首次提出“医学伦理学”这一名词。他没从正面给医学伦理学下定义,但从有关的材料可以分析出他对医学伦理学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职业伦理学是‘人性的知识’与‘广泛的道德责任’之间的综合”,“医学伦理学的一般体系是使无论是官方正式的行为还是医学领域之间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则所指导”。这种观点在19世纪被广泛接受。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药理学教授ChaunceyLeake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Percival对‘医学伦理学’这个名词使用不当……,它仅指来自于职业中的、用来管理职业中各成员彼此交往的成规、礼节。……但真正的伦理学与成规、礼节不同,而应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医学伦理学是基于伦理学理论并用之来处理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医学伦理学权威K.D.Clouser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与Leake的观点并无本质区别,他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提出:医学道德与一般的日常道德没有区别,含有与一般道德相同的规则。我国对医学伦理学的定义多采用:“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既是伦理学的分支(应用规范伦理学),又是医学的组成部分。”
以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过分强调医学伦理学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倾向,对医学伦理学容易有这样的误解:即把医学伦理学只理解为应用规范伦理学,以为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即可解决具体问题。不仅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其中也忽视了医学本身对医学伦理学的作用。一方面,医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维护病人的健康,治疗疾病,由此可见医学本身含有一种固有的伦理学——为病人谋利益。而且许多伦理问题的产生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伦理道德对医学伦理学的作用也同样明显,如陈实功《外科正宗》中有“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之说,二者的结合便是中国古代的儒医;欧洲中世纪的医德观是基督教式的医德观;从英美医学伦理学中自主原则领先的医患关系模式到南部欧洲的仍以相互信赖式的医患关系为主导模式更能看出伦理道德因素对医学伦理学所起的作用。简要说来,医学科技与伦理道德二因素相互作用是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主要线索。
医德(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学伦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说法认为医德学是医学伦理学的同义语,是一门学科。邱仁宗同志认为医学伦理学与医德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个名称问题,它们之间有两点不同:医学伦理学在内容上要比医德学广,医德学一般都是义务论的,不引用任何价值论,并不加以证明。我们所称的古代医德学,其实还不是一个系统的应用伦理学学科,因为它只研究医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只研究医患关系。医学伦理学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表现为研究对象从医患关系这一核心扩展到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杜治政同志认为,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六个方面构成:医学道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临床医学中的伦理问题、生命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卫生政策的伦理学、健康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这是典型的把生命伦理学看成医学伦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的说法。
其实,不管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之间是谁包括谁,就象《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所强调的,医学伦理学这一名词,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术语,“它的含义和原则已经随着医学被管理成一个职业,到医疗照护被提供和资助,到医学之外的社会整体中的文化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希波克拉底学派可能是最早对医疗职业和医生的行为提出规范的,但其思想能流传这么久远,主要是因为基督教的思想与之在某些方面一致,特别是不能堕胎和为患者保密的思想,而这两者在古希腊并不是医学界的主流思想。当时许多论述都强调疾病的预后,希波克拉底时期的预后可起到安全保险作用,使医生知道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从而保护医生避免因治疗失败或拒绝治疗而受到指责。传统的基督教强调诚信对于战胜疾病的重要作用,认为医生应不顾自己的危险来抢救病人,要求医生持一种慈善的观念和对穷人的责任的价值观,事实上早期的基督徒也是这样做的。没有什么能比医院这种新兴机构更能显示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了,它们服务于病人、老人、穷人和流浪者,虽然多负责食宿,很少的医疗,但与其它相比已是很好的了。基督教对医学甚至所有科学的控制,很少能见到教会允许之外的书籍,仅见的是为数不多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开云网页。中世纪时期的黑死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医生们没有好的救治办法,很多医生逃离瘟疫,但许多教士却依然留在城市,为死去的人做祈祷,使那些笃信上帝的人临死前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也使死者的家属感到欣慰。
在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科学革命给机械科学、物理学和化学带来了巨大成功之后,医学也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最终取代了盖伦的关于血液运动的学说,以后在以机械论为主导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主的实验医学在18世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的病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麻醉和防腐两项技术出现之前,外科的全面进步是不可能的,19世纪后期,外科有了真正的进步。近代的实验医学家头脑中有尊重科学的道德理念,认为医学的最高尚的任务莫过于延长人的寿命。由于一系列新的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出现,从而为医生关心、同情病人,为治疗疾病、解除病人的痛苦提供了科学的现实的保障,这都是最基本的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18世纪的早期,英国对医生的伦理学规范已很少提到希波克拉底,而是强调礼节,包括服饰和行为举止,即英国的绅士和淑女风度。近代英国对医学伦理学贡献较大的主要有4个人:JohnGregory1772年出版了《关于医生责任和资格的讲义》;ThomasGisborne认为医生不应减弱基督教的慈善色彩,同时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竞争型的职业,因为他坚信对财富的渴望是至关重要的;ThomasBeddoes强调应用法律手段把庸医赶走;ThomasPercival在1803年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主要是为了防止和解决医院内部纠纷。其中的宗教色彩已大大减弱,即医德开始了科学化和世俗化的进程。ThomasPercival最大的贡献是为美国医学会1847年首次的伦理学法典提供了样本。
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医院开支的攀升,尤其是二战后,医院被视为医学诊治的精华之地。在X线年计算机断层摄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的问世而大踏步前进,大量资金花费在了医疗设备上。大约在1960年,第一批免疫抑制剂问世,使得进入了新时代,当然也带来了道德和法律的困惑,如何时取器官,移植给谁等问题。20世纪随着医学科研的增加使医疗服务取得明显进步,同时也引起更多的伦理学问题,1946年的纽伦堡法典和世界医学会1964年对此修改而成的赫尔辛基宣言(2000年是最新版本)是医学科研中涉及人体实验的重要文献。
20世纪中叶以前,传统的医学伦理学主要局限于临床的医疗实践中,为培养医生提供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二战后,延长寿命已不是难事,在医学伦理学的持续发展中加入了新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JosephFletcher和PaulRamsey等非医生(这两人均是神学家)所写的一些文章使人们开始审视医学和医学科技在社会的道德层次上产生的影响:首先是以往被封闭在医学之外的哲学家、神学家、律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医学职业提出了他们特殊的看法;其次,随之而来的是这些看法对医学的发展有益,医疗职业中的人对这些外部的看法开始予以接受;第三,医学伦理学扩展其范围,应用到更广的社会伦理学问题领域,如一个社会中卫生服务设施分配的公正性等。因此,在60年代后,医学伦理学本身已经开始从原来全部关心指导临床医生行为的准则和法典中转向社会中的健康和疾病的伦理学方面,70年代后美国开始了对病人自主性的重视,这是当今的医学伦理学中的重要转变。
医学伦理学的本质是为了病人的利益,但具体什么才符合病人的利益,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医学模式上,就是从以往普遍持有的“治病”到现在的“治生病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延长寿命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善,而二战之后,延长寿命并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生命质量是人们所重视的主要内容,表现为病人的意愿是否得到尊重。
《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二版对此词条的解释的第一句话就是:“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但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从生命伦理学的兴起看出,那么这句话并不正确。”由于新科技的问世和文化及观念的改变,人们重新对生与死、对疼痛的忍受、对自己生命的权利、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等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命伦理学。它代表一种全新的观念的转变,它不仅是指开创一个新领域(伦理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而且代表一种学术思想、政治因素对医学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狭义地说,生命伦理学仅指在面向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时产生的新领域,广义地说,它已经延伸到法律、政策、文化、历史学科,大众媒体,哲学,宗教,文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本辞条所说的生命伦理学是指广义的,即它的研究范围已从临终病人床边的医务人员个体所面对的道德上的困惑,延伸到全社会公民和立法者在努力制定平等的健康或环境政策时所面对的公众的和全社会的选择。
生命伦理学一词最早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生物学家和癌症研究者VanRensselaerPotter在1970年提出。然而,很快就被在华盛顿工作的荷兰胚胎生理学家和产科学家AndreHellegers和其他与他共同工作并在1971年在乔治城大学成立肯尼迪人类生殖和生命伦理学研究所的同事用来指称不同的含义。VanRensselaerPotter用此指称“一门把生物学知识和人类价值体系知识结合起来的新学科”,它是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间建起的一道桥梁,帮助人类生存,维持并促进世界文明。AndreHellegers和他的同事则狭义地把此应用到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领域。WarrenReich在1971年准备编写《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时,开始时用的《医学伦理学百科全书》名称,可见,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方多数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一种传统上的提法,范围很窄,只强调医生的道德义务和医患关系,它已不足以囊括现今所有的问题。因此从范围上看,生命伦理学指称生命科学中的广袤的道德问题领域,如医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口和社会科学等,把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包括在生命伦理学中。
在某种程度上,RaananGillon的生命伦理学辞条更加全面。RaananGillon在《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中的生命伦理学条目中写到:从字意上看,生命伦理学是研究产生于生物学实践领域(包括医学、护理、包括兽医在内的其它卫生保健职业)中伦理学问题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很广,除了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学,还包括环境伦理学(包括环境污染和人与动物和自然界中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性、生殖、遗传和人口中的伦理问题和各种社会政治道德问题,如失业、贫穷、歧视、犯罪、战争和迫害对人群健康的负面效应。涉及到此学科中的人员也很广,除了医生、护士、生命科学家、患者、受试者外,在学术领域还涉及到哲学、道德神学、法学(这是生命伦理学中的三大学科)、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
DanielWikler在第三次国际生命伦理学会议上的主题报告——生命伦理学家和社会责任中提出:生命伦理学的主题一直在变化,生命伦理学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正在诞生的过程中。第一阶段以某些专业行为准则的形成为标志,如不允许做医学广告,禁止诋毁同行等,此阶段应称为医学伦理学阶段;第二阶段就是琼森(AlbertR.Jonsen)在他的《生命伦理学的诞生》中和他的历史学家同行所说的生命伦理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生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众开始对古老的医学职业中的家长主义、讲真话等提出挑战,此阶段的生命伦理学家是病人权利的学术同盟。生命伦理学家需要新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不是个人行动的道德,也不是用传统的伦理原则去定义医生的职业,而是用社会和政治哲学,尤其是分配社会的公正。第三阶段的生命伦理学家已研究了卫生保健政策和卫生经济的许多细节,许多国家政府中的卫生官员都曾向生命伦理学家进行咨询。第四阶段的生命伦理学可称为人口保健的生命伦理学,它不仅象第二阶段一样包括专业行动准则、医疗工作者和公众,也象第三阶段超越了传统的医患关系范围,横跨生物和社会科学、人类和管理科学,而且还有自身的特点:高技术医学的出现和应用不是中心问题,而只是其中之一,不再注意医生的两难推理和谁能得到稀有卫生资源等难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多种影响卫生保健的因素上。从美国社会不断增长的不平等,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病人都存在的病人疾苦之间的共同点看,有许多信号告诉我们,就较大多数人口而言,卫生保健状况在变坏而不是在提高,我们应把目标放在更大多数人的公共保健系统上,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要获取那些不熟悉的领域的知识,如公众保健、国际保健、花费—效用分析、保健量制以及将要出现的许多新领域的新知识。
生命伦理学最先产生在美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生命伦理学在广义上,是从1900年开始的。20世纪医学的发展可从对医疗服务投入的钱的数量、享受到服务的人的数量、医务人员和专家的数量、医疗服务系统的复杂性和科学技术的含量程度等方面看出。伦理学问题的产生,可从三条主要的线索看出:医院角色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主导性和医学专家化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晚期,美国的医院在数量上以很快的速度在增加,最终成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源泉,随着医疗器械和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不断增加的介入,在医院中集中提供医疗服务变得比较有效并经济,并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946年的Hill-Burton法案,为地方性的医院提供联邦支持,新的普遍性的医疗保险倾向于给医院性的医疗服务而非私人诊所或家庭式服务提供补偿,这为美国的医院的革命打下基础。
1900年左右,科学的医学已成为医疗实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医学会改革医学教育制度,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政府不断支持医学科学,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和之后,把科研引进医学教育和对病人的照护之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始成立并支持临床科研,于是涉及到受试者的实验,受试者可能是病人和健康的志愿者,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由于医学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增加,使很多的医生走进越来越窄的领域,只能使自己局限于某一专业。随着1917年眼科学会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专科学会成立。20世纪上半叶,医生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明显得到提高,渐渐从中等升至上等,这些非常明显地使他们与很多病人在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
总的来说,这三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浮现。医院中医疗服务的专业化促进了医疗照护的非人性化和组织性,同时疾病的社会、行为、环境和人性化方面被忽视,而过于强调疾病的生物和生理方面,因此病人抱怨医生已失去的病人从整体方面照护的能力,从以前熟悉的密切的关系转变成“床边的陌生人”。
对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容易有这样的一个误解,即生命伦理学多被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因为生物医学高科技的出现才产生的,这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事实上,生命伦理学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以上医学方面的因素,把公众卷入医疗的伦理学问题中的文化和社会运动也起到史无前例的作用。复杂的医学技术和其人道的使用之间,增长的城市化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分布的不均匀增加了享受医疗服务的障碍;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病)人的思维更加复杂,自我保护的意识明显提高;五、六十年代政府对生物医学科研的加大投入引起受试者保护问题;人们购买医疗保险的能力在30年代因以雇佣为基础机制的引入而戏剧性地得到提高,现由于太注重技术化,美国的医疗服务成本急剧上升,民众购买保险的能力减弱,大部分的美国人仍不能得到足够的医疗照护。另外,60年代末的消费者权益运动(起始于60年代对低劣食物的抗议)开始影响医疗服务制度,70年代的病人权利运动是更大的民事权利的一部分,妇女运动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入到对女病人的关心,也影响人们对生育控制和人工流产问题以及家庭和人口政策问题的看法。同时期的和平运动和日益增长的生态运动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由于战争、环境和污染问题而引发的国际健康问题。因为核武器对人类的健康的威胁,医生的社会责任在1971年被提出。这些思考对医学在维护世界人口的整体健康和完好方面的角色发出挑战。以上这些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趋向和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一起共同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生命伦理学运动,而且这些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危机。总之,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生命伦理学根植于公众对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环境质量问题的关心,这些标志着美国在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从具体事件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广泛使用肾透析、,但在透析对象的选择上遇到难题;1967年的心脏移植的成功引起死亡标准的讨论以及哈佛提出了脑死亡标准;流产在医学上很安全,避孕药丸、产前诊断、ICU的广泛使用、人工呼吸机等均已普遍出现,但昆兰案件的撤掉呼吸机和安乐死问题引起普遍关注;人们从传统上死在家里到现在的死在医院里,观念上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二战后生物医学研究取得成果后的应用,美国的几起未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所做的人体实验引起道德上的谴责;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掀起了保护环境的浪潮;美国的民利运动、个人主义、女权运动也在兴起……但人们在与之平行的文化进程方面又远未跟上这些变化,这是生命伦理学为何能引起公众如此关注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历史背景。
毫无疑问,美国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最重要的标志是1969年成立的后在1971年更名为海斯汀报告和1971年成立的肯尼迪研究所。但不能否认,欧洲也做了大量工作。1963年英国成立了医学伦理学学会和医学伦理学研究所(注:英国多数称医学伦理学而非生命伦理学)开云网页,后者在1975年创办了医学伦理学杂志(JournalofMedicalEthics),1985年创办了医学伦理学简报(BulletinofMedicalEthics)。哲学的批评式医学伦理学在德国、前苏联和南欧发展起来。医学伦理学在天主教传统的国家本身就是天主教道德神学的一部分,后渐渐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转变原来的行医与科学无关的观念。亚洲和非洲的生命伦理学发展较慢,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渐渐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发展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每个国家的政府必然会通过政策法规等的制定等来对生命伦理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宏观控制。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西方特有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同时,某个发达国家发生了某类生命伦理学问题,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一定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生命伦理学中有三个普遍性的核心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过道德的生活并做出道德上好的决定?当我的行为可能影响其他人的状态和健康时,我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我应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做什么?第一个问题与美德论有关,强调人的品行和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具备的价值观和目标;第二个问题承认一个人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努力理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为他人做什么,我们应从他人那期望得到什么;第三个问题把我们的社会关系更深入一步,看到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生命伦理学基本的伦理学前提是:尊重自主性;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功利主义;社会公正;四原则;案例分析;美德伦理学;描述伦理学;女性主义伦理学和地域文化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卫生服务人员与被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生与死的问题;病人的利益和其他人利益;分配公正问题;概念问题(即各术语的含义);医学科学实践中的伦理学问题-纽伦堡的促进;生命伦理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伦理学。面对这些问题,有两个重要的任务需要澄清:一个是事实和价值观之间应划分出一条清晰的线,分清什么是医学问题,什么是价值观(伦理学)问题(一个医生好的医学决定不等于是好的伦理学决定);另一个任务是发展解决伦理学问题的方法论。
生命伦理学已出现多样性的特征,随着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日渐增加,需要更多的方法论来指导。现在,至少有四个领域已明显地出现了,它们分别是理论生命伦理学、临床伦理学、管理和政策生命伦理学、文化生命伦理学。但在实践中它们经常交叉,不能清楚地分割开。
邱仁宗同志认为:人们在证明某一生物医学决定正确时,总是处于某种概念和价值的预设框架内,哲学家的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批判地评价与某一行动有关的概念和价值观念,这就是生命伦理学的作用所在。生命伦理学是一种哲学,它要超越特定的社会集团、专业、宗教等,提供一种在多元信念前提下对什么是对、正确、好的共同观点。生命伦理学从哲学和多学科角度对临床实践进行伦理学分析,对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问题引发对整个社会的伦理思考;在医疗领域中的医生和其他人员意识到他们身上的责任增加了,能看到由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如不健康的饮食、吸烟、缺乏锻炼、环境污染和其它的环境威胁、人口过剩、政治分歧、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
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传统医学伦理学 :即医务伦理学 2.现代(生物)医学伦理学 3.生命伦理学
伦理学的基本任务是:1. 做人道理的感悟 2. 面对困惑的选择 3. 幸福和谐道路的寻求
作为科学的医学其任务是解决“能”或者“不能”的问题,而伦理学的任务是面对医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出“应该”还是“不应该” 的问题。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中的各种关系,以解决现实医学中种种道德难题和冲突的综合叉性学科。又称道德哲学,核心是医患关系问题
医学伦理学原则的应用的主次序列 :首位是生命价值原则,其次是有利无伤原则、尊重与自主原则、公正与公益原则。
医—患关系的概念: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人为了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特定的医治关系。
滚滚长江架起彩虹,天堑变通途;巍巍昆仑架起铁塔,长空连一线;为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让生命继续光彩,让生命更有活力,所以生命高呼:尊敬的肖瑞医生,您是生命的再造者,我们永远感谢您!
肖瑞,鞍山市双山医院副院长兼内科主任,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来到医疗战线前沿阵地,从医生做起,心怀对生命的崇敬和救死扶伤的责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刻苦钻研心血管疾病最前沿的救治技术。汗水铺路,心血搭桥,他的医术医德快速提升,在抢救生命的战斗中渐露峥嵘,受到院领导的重视,下力量对他培养锻造,将一块纯钢炼成一块精钢,几年之后受命为内科主任,被患者誉为心血管专家。再几年后,受命副院长兼内科主任。在他带领下,双山医院心血管内科,抢救患者成功率创全市业内前矛,达国内领先水平;内分泌科开办“糖尿病闭环治疗与实践并举技术学习班”,在糖尿病治疗上形成特色,医疗成果显著;中医科不断增加内涵及专病特色建设,成为全省中医重点科室。优秀科室成为架设生命桥梁的支柱力量,仅2011年,内科医务人员就成功地抢救重患病人上百例,其中抢救心脏骤停10余例,重症呼衰、重症肺炎20余例。还有急诊经桡动脉PIC手术200余例,冠脉照影300余例,患者及其家属把双山医院内科称为“生命之源”。业绩突出,肖瑞先后被评为鞍山市十大杰出青年,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PTCA课题研究组成员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成为患者信赖和首选的“王牌医生”。
百姓们把医院称为“生命的摇篮”,把医生称为“生命的卫士”。肖瑞每当听到这种称誉,心里就增加了一份压力和责任。摇篮,要摇出生命的赞歌;卫士,要保卫生命的安全。拿什么回应老百姓?拿创新的技术,拿服务的医德。从此,肖瑞把目标对准全国心血管技术的最前沿,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利用桡动脉做急诊心脏支架术,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了医疗的效果,抢救了无数急危重患的生命,他被誉为“救命的神医”。
一位86岁的老人,心脏骤停已达半个小时,儿女把老人送到医院流泪对医生说,老父年高了,且心脏已停半个多小时了,恐老父无望生还了!但肖瑞及当班医生不放不弃,他们说:对生命的崇敬,就是医生的天责,天责的体现就是一分的希望,百分的努力!肖瑞带领医生抓住每分每秒,坚持紧张的心脏复苏的综合抢救。半个小时后奇迹出现了,老人心脏真的重新跳动起来,在心脏抢救史上写下了一个新的记录,全院震动,老人儿女流泪欢笑,第二天送来一面锦旗,上写“妙手仁心救命情,技术精湛扬美名”。
面对锦旗,肖瑞说:医者仁心,应当的;美名,过誉了,因为医生就是抢救生命的。
抢救生命,第一大难是心脏的抢救。而目前各类心脏病人猛增,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尤为常见,并且这种病是吞食生命的老虎,是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大多数病人死亡都在发病后一小时左右,几乎不给抢救时间。对此,肖瑞带领医务人员,针对心肌梗塞制定了“快、准、全”的抢救方案:快,抓住每分每秒;准,执行准确的抢救方法;全,用尽全部医疗技术和医生的责任。
2011年12月1日,病房里推进一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的患者,肖瑞一看临床资料:某男性40岁,主因:半小时之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随即意识不清,跌倒在地,并抽搐不止。120急送医院,当天11点20 分送到心血管“CCU”病房,病人口唇发绀,血压低,尿失禁,心率失常,室速,室颤,生命处于片刻间。对此,肖瑞亲自上阵,指挥全体在班的医务人员展开了一场生命抢夺战:建立三道筋脉道路,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各种波影和数据变化。抢救十分钟,监护仪上反复出现室颤,病人不停出现躁动抽搐,险情环生。肖瑞和医生们给予反复的150J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配用升压药物和抗心率失常药物。在一次次抢救措施的进行中,15 钟后,患者病情趋缓,心室率由270次/分,降至150次/分,并且停止了抽搐。面对此景,肖瑞和医生们擦一把额头上的滚滚汗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肖瑞向医务人 员说:某男性的病情属于典型的“电风暴”式,他的生命的回归,连闯四个关口,一是休克关,二是脑际复苏关,三是心衰关,四是肺内感染关。四关闯过,生命完好的给他留下了。作为医生,我们无论付出多少血汗也是值得的。
听了肖瑞的话,医务人员的脸上都挂上了一层自豪感。是啊,他们每天每时都在为生命架桥,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桥上走过来回归人间的时候,他们的骄傲是人间的第一需要!
在医疗实践中,肖瑞深知,抢救生命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仅凭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和打造出一个技术高超、医德高尚、勇于创新、服务一流的团队,这才能创造出科系品牌,更有效地抢救生命。为此,肖瑞不仅个人刻苦学习,大胆创新,而且带出一个“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探索新方法、钻研新课题、撰写新论文、设定新目标、上报新成果”的学习和创新团队。几年来内科业绩全院领先,仅2011年,全科科研成果获得鞍山市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并有三个奖项均具国内领先水平。于此同时,在院党委支持下,肖瑞还特别注重强化心血管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医疗科学,创造条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同国内多家知名大医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包括北京阜外医院、上海胸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等,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使每名医生均在上述医院接受专科专项的正规业务培训。在科室规划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根据医生所从事专业的不同进行病室分区管理,分为冠心病区、心功能不全区、心肌病区、高血压区、心律失常区,细化病房管理、突出医生专长,提高诊治水平,有效地防止医疗隐患的发生。肖瑞鼓励医生掌握多项诊断及治疗技术,强调心脏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和心脏超声、心电图、心功能评价技术,经过多年的学习培养,现在有多名医生熟练掌握“一手介入导管、一手心脏超声”技术。由于全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全市急诊急救和规范服务大赛中,这个团队成员一举囊括了冠亚军的荣誉,他们雄厚的实力展示了一流团队的优秀风采,不仅成为双山医院发展的龙头科系,也成为鞍山地区的业内王牌。2011年11月23日晚间,这个“王牌团队”又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生命的大战——
这天上夜班的医务人员刚刚接班,忽听门外推车响动,一名危急病人推进病房,医生经过检查,这是一名患有冠心病、陈旧心梗和高血压的患者,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大汗淋漓,不能平卧,是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症状。更让人棘手的是,电心图所显示的室速、心率已达210次/分,血氧饱和度只有60%。病情危急,抢救从快,医生们立即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和吸氧,并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静点。半个小时过去了,病人虽然症状有所缓解,但心率仍至高不下。就在这时某主任闻讯急速赶到病房,和大家交换了意见,立即采用“电复律”的治疗措施。这是一个有效又存在风险的方法,成功率还算可观,但是仍有发生室颤、猝死的先例。某主任充满自信,拿起了除颤器,调至同步模式。此时患者家属充满希望和担心的目光集中在某主任的身上。某主任充满自信地向患者胸前电复律一次,随着患者身体的起伏,室速心律立即转为窦性心律,“成功了”!医生们高兴,患者家属都感动得哭了。抢救成功后,已到晚上10点多钟了,但某主任和医生们丝毫不敢放松警惕,一直守在病房里,直到凌晨3点,患者心率很平稳时他们才有些放心。早上5 点肖瑞副院长便赶到了医院,询问患者的情况后,又看看忙碌了一夜的医生们,他们虽辛苦,但精神很饱满。肖瑞十分感动,心想:有这样的一流团队,患者的生命回归率将成倍的提高!
医生被百姓们誉为白衣天使,这是赞美,更是希望。肖瑞走上救死扶伤的岗位后,就把“天使”二字牢记心中。无论是当医生,当主任,还是当副院长,他都把患者视为亲人。对亲人,既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真实的情感。于是在他抢救生命的工程中,建立了一条“全程感动服务,争当最佳医生”的生命线。这条线一头连着医生的心,一头连着患者的心。医患同心,创造了多少医疗史上的奇迹!
实行感动服务,肖瑞率先垂范。为抢救患者,他带领医务人员常是一路小跑,争取几分几秒时间。他说,“抢救病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往往几分几秒就是生命的关口。以病人为中心,让患者及其家人满意,这是医生的责任,更是医生的追求。”
患者记得,在一个假日的夜晚,肖瑞难得有一天休息的时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可是电话响了,医院来了重患,他立即赶往医院。夜空的星星都向他投来赞佩的笑脸。
患者亲眼所见,有一次肖瑞连续9次介入急诊手术,从白天到夜晚,没时间吃饭喝水,更没时间休息一会,汗水都浸透了衣服,但他一直坚持在岗位上。抢救结束,他浑身虚脱,几乎晕倒,同事们赶紧扶住他,患者眼中都闪着泪花!
社区群众介绍说,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肖瑞还常常挤出时间,带领医务人员到街道社区,到厂矿机关,到贫困山区向民众讲授防病知识,为患者进行义诊,几年来受益者达千余人。
同事们回顾说:到双山医院看病的患者,常有急诊,来院匆忙,没带医疗押金。肖瑞知道了,便主动地为患者垫付押金。有突发病患者被身边同事急送医院,肖瑞便给患者和他的同事买饭,把关爱送到患者及友人的心头。对一些生活特困,付不起医药费的患者,肖瑞常带头为其捐款。爱心举措感动了患者,患者说:双山医院是生命的天堂,医务人员是爱心的基地。
在抓好服务软件的同时,肖瑞更注重服务的硬件建设,不断挖掘内部潜力,调整学科布局,重组学科资源。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在内科重新组建了环境优雅、设备一流、面积达650平方米、拥有4 5张床位、45台高档透析机的鞍山市规模最大的透析中心,满足了广大透析患者的需求,为泌尿科系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打造出鞍山市最具竞争力的重点学科。此外他还将急诊内科纳入到内科一条龙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