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重新崛起,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特点。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病需治疗,而且还要无病促健康。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卫生保健知识的不够普及,社会人群还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科学知识来实行自我保健。在寻求健康和推迟衰老的努力中,人们往往过多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施,较少发挥和运用人类自我防卫的天然本能—自我保健。所谓“自我”不仅包括本人,也包括家庭、邻里、亲友、同事和社区。让广大人民学会自我保健,担负起对自身健康的责任,依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行动努力,选择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科学知识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的新任务。要解决环境卫生、公共卫生、生态紊乱、公害污染、吸烟酗酒、心理紧张、不良卫生行为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个人行动。这种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是离不开医学科普的。要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早让群众掌握和应用,需要一个传播科学技术的形式和渠道,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就是这一传播的理想方式。
医学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应把医学科学技术、防病治病的方法、医学保健的措施让人民群众掌握,用在自我保健上,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然而,尽管现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成果和先进医疗设备日新月异,但有病不去医院诊治却不惜重金烧香拜佛、跳大神者有之,迷信活动在一些人心目中还有相当市场,江湖骗子打着偏方、验方的幌子等各种手段还在欺骗愚弄迷信者,有病乱投医乃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医学科普就是要打破这些推行医学科学技术的障碍,造福于人民,其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科普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花大力气去宣传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引导群众真正了解到先进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的强大程度,不仅表现在医学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它是否能够被公众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把医学科学变为人们的常识这样一种境界。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刚刚诞生的科学技术成果,比作“仅仅是一粒可以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而只有当它被公众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它才有生长的土壤,才有希望获得丰收。公众的这种理解过程,有赖于各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而几乎所有的宣传方式(广播、电视、报刊、培训和咨询、讲座、讲演等活动),都建立在医学科普创作活动的基础之上。任何医学科研成果、技术成就,开始只被少数人发现和掌握。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将医学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效益,使科学家、技术人员开创的新领域广为人知,并将开拓者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去,从而起到提高人民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医学科普创作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再说,积极参加医学科普创作,也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广泛联系群众、密切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科研工作者艰辛攻关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普及推广,用来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就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往往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医学科普关系到人民健康,在人生道路上随时需要医学卫生知识的指导。医学科普将成为一项巨大的社会活动,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社会化是医学科普的重要特征。医学科普社会化的功能,加快了医学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进入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的过程。医学科普的社会化,也表现在人民群众越加希望通过医学科学知识来保护集体与个人的健康和安全上面。现代医学的大发展必然伴随着医学科普的大发展。没有医学科学的大普及,也就不可能发生医学科学的新突破。医学科普以推广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医学卫生知识为重点,对增强人民体质,保护劳动力和提高医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医学科学知识水平的重任。
医学科普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工作,它的对象虽然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但也包括医务人员。有关专家将医学科普划分为群众性科普和高级科普两大战线。所谓高级科普就是针对医务人员而言的,它对于医学科技人员甚至是高级专家的知识更新,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推广医药科技成果、新技术与新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医学科普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动态发展的目光观察和看待现今生活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治疗和预防的关系、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的关系、保健食品与营养疗法的关系、肥胖及减肥的关系等。如果医学工作人员本身还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一系列复杂问题,就谈不到教育群众、启发群众、引导群众的问题。因此医学工作人员应努力钻研新技术与新知识,事实上,科研人员往往会在偶而浏览到某一科普读物后使自己豁然开朗。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学科的分割是人为的。作为一个医学研究人员,在完成学业和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生态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等。同时,医学科普要责无旁贷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有较广泛的了解。进行医学研究,除了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大量的科普知识作补充。输送知识者,自己必须先输入大量知识。在这里,不能不说“高级科普”是一条捷径。
1.1调查问卷研究中使用的《女医师参与科普工作情况调查表》,是根据社会调查问卷编制的一般原则,结合亲社会行为理论自行编制,问题的选项根据调查目的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类型[5]。调查问卷包括4部分:第1部分是情况介绍;第2部分是指导语;第3部分是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共3个题目,包括年龄、职称和学历;第4部分是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共5个方面,包括:①参与行为2题(参加与否、年参与次数);②对医学科普工作的基本态度4题(必要性、了解程度、参与责任、参与意愿);③亲社会意识6题(服务社会、扩展医学服务领域、结识同仁、同伪医学斗争、体现自我价值、帮助民众);④消极因素9题(工作繁忙、占用时间、回报太低、缺少渠道、商业味道太浓、受邀医师水平低、受邀医师责任心弱、科普对象层次低、社会科普氛围差);⑤其它问题。
1.2调查流程①从女医师协会会员花名册中随机挑选400名会员作为研究对象;②于8月10日前通过邮局将调查问卷寄送给会员;③分别于9月30日和10月30日前,通过电话联系尚未寄回问卷的会员,请她们填写并寄回问卷;④对寄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主要采用分层逐步回归的方法,其中分别以参加科普活动与否和年参与次数为因变量,以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的相关要素为自变量。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1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行为的现状通过对324名女医师调查发现,全部调查对象中有269名(83.0%)女医师参加过科普讲座、电视网络科普节目、义诊服务、科普展览或资料传单发放等多种多样的医学科普活动。在所有参与过医学科普活动的女医师中,近1年内有23名(7.1%)没有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87名(27.1%)参加过1次,39名(11.9%)参加过2次,65名(19.7%)参加过3次,32名(10.0%)参加过4次,78名(24.2%)参加过5次及以上。
2.2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对调查问卷结果分别以参加科普活动与否和年参与次数为因变量,以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所包含的条目为自变量,进行了分层逐步回归。统计分析后从表1可以看出,2个回归分析的F值分别等于14.02和28.84,P值均等于0.00,表明2个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所包含的部分变量能解释女医师是否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具体行为方差变异的34%,能解释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女医师年参与次数方差变异的37%。在预测女医师是否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的具体行为中,3种基本态度(必要性、了解程度、参与责任)、2种亲社会意识(扩展医学服务领域、同伪医学斗争)和1种消极因素(社会科普氛围差)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激发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活动有积极作用;3种消极因素(工作繁忙、受邀医师水平低和受邀医师责任心弱)与女医师参与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活动起消极作用。在预测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女医师年参与次数中,2种基本态度(了解程度、参与意愿)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利于提高女医师的年参与次数;2种消极因素(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和社会科普氛围差)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利于提高年参与次数。
社会心理学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在我国,医学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具有明显的利他性,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调查中发现,88%的女医师都认为自己从事医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医学理念、纠正错误的医学观念、扩展医学知识应用领域、同伪医学进行斗争等,这些主观意愿和主观认识,说明绝大多数女医师们将从事医学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符合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定义,研究假设是成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女医师有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经历,占调查人数的83.0%。在参与过医学科普工作的女医师中,24.2%的人甚至最近一年内参加过5次及以上。这说明,我国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比例较高,参与次数较多,对于改善我国科普工作人员专业力量不足的状况,提升医学科普的工作效率和宣教质量意义重大。
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人们会努力寻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本研究的结果也与态度理论相一致,即女医师对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态度越积极,就越会直接参与其中,而且参与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多。其中对医学科普工作必要性、了解程度、责任感的认识对诱发其参与行为有重要作用;了解程度和参与意愿能显著提高女医师年参与医学科普活动的次数。移情-利他主义假设认为,人们之所以提供帮助是因为别人需要帮助,而帮助别人会让人感觉良好。研究一方面表明,女医师的亲社会意识能有效激发女医师的参与行为,特别是当她们意识到参与医学科普工作能够扩展医学服务领域和同伪医学作斗争时更是如此,这与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女医师的亲社会意识的强弱对她们的参与次数没有显著影响,这又与该假设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参与过医学科普工作的女医师们的亲社会意识强弱程度比较趋近,导致了统计上的假阴性;二是对参与次数多少和参加与否而言,两者的心理行为规律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导致了影响因素上的不同。女医师对医学科普工作中消极因素的认知评价,基本上对参与行为和参与次数的影响呈现负面影响,工作繁忙、受邀医师水平低、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影响了她们的参与行为,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影响了她们的参与次数。
医学是一门生死攸关、涉及人们健康与生命的严谨科学,医学科普期刊作为传播正确养生理念的媒介,同样需要具有医学专业基础,同时兼具文学功底和写作能力的作者来编写。专业、专科的作者把这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导读者如何科学进行防病治病。目前医学科普作者分为三类:一是从事具体专业工作的临床工作者。他们直接面对各类患者,最清楚患者的需求,他们往往能在疾病治疗、预后、预防护理方面写出最适合读者需要的科普文章,这样的文章既有实用性、更有市场。《保健与生活》杂志的《名家讲坛》《家庭医生》《糖尿病防治》等栏目往往都是临床工作者投稿而成的。二是从事医疗机构宣传工作的人员。他们负责医疗机构宣传,文字功底好,对宣传哪些内容有研究,他们往往能提供一些具有时效性事件和季节性疾病预防相关保健知识。三是医学科普写作者。他们擅于写作,熟悉各大媒体的用稿要求,他们的文章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科普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他们非医学背景,他们所写文章的科学性较难保证,需要编辑辨别采用。四是一些外文翻译作者。这群人常关注国外的医学保健相关的文章,他们觉得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常翻译出来投稿到各医学期刊社发表。《健康新知》栏目里的众多文章大都由这类翻译作者投稿而成,将国外最新研究普及给大众,如《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谁的智商会遗传给孩子》等等。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各类网络、电视、广播,就连每个人手机里都装着微博、微信和各种头条APP应用。想要获取个什么信息,搜索一下,各类信息扑面而来。俗话说,“你的关注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对于这么多来源,编辑需要敏锐地捕捉大众关心的健康内容,再结合自身的业务知识和医学背景加以甄别筛选最合适的作者撰写,保证质量和可读性。(一)通过医院官方网站。从熟悉的医院寻找撰写文章的医护人员是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各大医院均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上面不仅详细介绍自己的专家、科室队伍,更是连联系电话和邮箱均备注了。通过网站了解作者、寻找可以尝试合作的作者。还有的医院甚至专门设有科普保健知识的子网站,通过子网站发表的文章,可以确定哪些科室哪些医护人员擅长写稿件,丰富自己的作者队伍。确定作者后,再通过医院网站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作者本人,建立合作关系。《痛了别忍着》专题就是通过登录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网站搜寻疼痛科医生信息,联系上了疼痛科专家郑拥军主任,由他撰稿疼痛专题。(二)期刊投稿邮箱寻找优质作者。各大期刊或媒体都有自己的投稿信箱,通过期刊或媒体进行宣传过的投稿信箱,稿源丰富。期刊编辑可以充分利用自家的投稿信箱进行约稿,寻找优质作者。把投稿要求、栏目设置、编辑联系方式等信息放在宣传投稿的期刊彩页上,还可以通过网站链接转载宣传投稿信息,增加约稿成功率。对提供的稿件,仔细研读,找出符合期刊发表要求的优质作者,发展起来,建立长期联系。安徽省某三甲医院骨科博士殷浩主任就是我们从期刊投稿邮箱找到的优质作者,在建立联系后,杂志专门请他撰写了《防治股骨头坏死让你健步行走》等专题,内容实用,读者反馈都很好。(三)电子邮件约稿。电子邮件约也是经常会用到的约稿方式。发邮件这种写信的方式比较正式,信息容量也很大。我们可以在邮件里表明约稿的内容、意图、文章篇幅。因为比较正式,语言上要注意措辞、写信的格式和礼貌用语。笔者通常还在文后表明希望作者早日写好稿件、回复邮件的期盼。《保健与生活》也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约稿,如《早防早治远离子宫内膜癌》《宫颈息肉悄无声息的的伤害》等专题都是由编辑通过邮件向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肿瘤科赵辉医生约稿而来。(四)作者博客约稿。博客约稿的好处是有助于丰富稿源。通常有博客的作者都是喜欢写文章、热衷于传播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士,而博客里面作者的文稿聚集,非常便于我们挑选适合的文章备用。与这样的作者建立联系后,不但非常方便我们按一定的主题约稿,而且博客的作者的其他文章,我们也可按杂志栏目需要进行选编。我们可以浏览作者的博客,通过留言、私信与作者建立联系,这种方式十分便捷、成功率高,适用于第一次联系的作者。如,《食不下咽谨防食管癌》专题的撰稿者海军总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康静波主任是我们编辑通过作者博客建立联系,约稿成功的作者之一。(五)QQ、微信约稿。与作者建立联系后,保留其微信或扣扣。这类作者往往是老作者,对杂志栏目的设置、内容的要求都非常熟悉。这种便捷方式,既方便作者随时投稿,也方便我们约稿,双方直接用微信或QQ联系说明下意图即可,省时省力。这两种沟通工具联系简便,便于及时沟通。如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李俊医生是《保健与生活》的老作者了,编辑存有李俊医生的微信联系方式,《老年肺炎易被忽视的疾病》专题在确定主题后,编辑即用微信联系上李俊医生,告知其专题的主旨、用稿时间等信息,然后由其撰写投稿。(六)电话约稿。电话约稿也是很常见的开发作者、维护作者的方法。杂志要有好的稿源、好的内容,作者就不能局限在本地,而是要遍及全国各地,包括各大医院的擅于写科普文章的医务工作者。编辑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为每一篇稿件面对面拜访每一个作者,这时除了新媒体、网络联系方式外,重要的工具就是电话了。笔者就非常喜欢用电话开发新作者。通常选定一个疾病主题后,笔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找到该疾病治疗最权威的医院、最擅长治疗的医生作为作者人选,等确定好几个人选,笔者查找到医院的电话逐一电话寻找作者本人,再与本人建立直接联系。电话沟通非常直接,作者或拒绝或接受,他的意图明了也便于笔者安排下一步工作,笔者通过电话也可直接说明约稿要求、大概内容、约稿时间等,通过这种方式开发的新作者往往都是某方面疾病的权威,若维护好,也有助于日后相关疾病文稿的收集。如,《延缓衰老中医有方》专题的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程凯主任、《防治甲亢关爱健康》专题的作者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邵新宇主任等等。电话约稿还有助于直接探讨、解决问题。如上文所提的殷浩主任,当在确定了组稿《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专题时,编辑直接电话约稿殷浩主任并之与探讨风湿和类风湿的区别和联系,殷浩主任不仅详细解答了编辑的提问,还特地查找了专业文献发给编辑参考,这都足以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讲授药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结合药理学这门课的特点,把与药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药物的作用及机制以及与临床相关的知识等讲解得非常清楚,学生普遍掌握不错。所以,以往都认为这样就达到了讲授课堂知识的目的。现在,随着认识的提高以及自己相关的社会实践,发现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医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他们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他们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很有意义。所以,结合药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社会实践,在一些章节适当穿插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抗高血压药物这一章节时,以往都是先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再讲一下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这些内容一讲完,抗高血压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还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告诉同学们:流行病学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很多患者在初得高血压症时并不在意这类病症。其实只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上适当的节制和调理,高血压就不会来“侵犯”。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中医专家告诉我们:首先脾气暴躁的人高血压发病率很高,这是因为肝火过旺会促进血压骤然升高。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事实表明,七情太过则会引发疾病,所以要心情舒畅。生活要规律:睡前泡脚、按时就寝、早晨缓慢起床、要午睡、晚餐易少,戒烟戒(限)酒,防寒保暖、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包括:要控制能量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限制盐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等等。再如,讲解降血糖药物时,以往也都是先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降血糖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内容一讲完,降血糖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
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发现糖尿病?首先要鉴别易患人群。对下列人群应该进行常规血糖检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1)糖尿病一级亲属家族史;(2)肥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痛风患者;(3)或曾有妊娠糖尿病或有巨大胎儿生育史者;(4)年龄大于40岁,体力活动较少,缺乏锻炼或有明显生活水平改善者。其次告诉人们,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不鼓励作强烈运动。三要合理饮食:糖尿病人禁止吃甜食和多种水果,最好也不要饮酒;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多吃南瓜、苦瓜、洋葱等对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等等。除了这两个章节之外,像调血脂药、镇静催眠药等章节都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医学科普知识。这些医学科普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好理解,仅需课堂上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了。时间虽短,但同学们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和了解医学科普知识的意识,以便将来当了医生可以去更好指导患者。也可能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和更多的人一起当志愿者给老百姓讲解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医学科普知识,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
医学科普宣传是指将人类在不断认识医学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医学技术、思想、方法和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传播给社会公众,让公众理解和掌握,提高公众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承担着宣传、普及、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公众身体素质的重要任务,属于一项不带商业色彩的公益性事业。医学院校在医学科普宣传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通过发挥院校教育优势,能进一步推动医学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降低一些多发病的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医学科学素养。以下将结合医学院校医学科普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宣传工作的关键方法进行研究。
随着“人文医学”、“保健医学”的理念在医学院校落地生根,学生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为强烈,大部分学生试图通过各种媒体获得相关的医学常识,但能关注的内容少之又少,且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产生相反作用。且近年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血液压力增大,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出现了亚健康状况,而现有的医学科普宣传则缺乏医学保健知识的宣传,无法满足学生的线医学科普宣传方式单一,不便于学生理解
医学属于一门严谨深奥的科学,大多数专业名词和术语对在校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就要求医学科普宣传工作将艰涩、冰冷的科学文本转化为生动活泼医疗科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既能被院校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又要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而目前很多院校医学科普宣传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实例说明,会导致学生越来越糊涂,因为很多学生对医学科普知识存在“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只要告诉我怎么做”的心理,这就要求医学科普宣传工作要维持专业性的同时又要突出实用性,用最简练的语言将问题表述清楚。此外,医学科普宣传方式十分单一,虽然目前有少数科普网站,但大量的优秀科普作品难以被学生熟知,且很多作品内容和形式呆板,读起来味同嚼蜡,缺乏趣味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便于理解。
出现偏差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上出现了利用医学科普手段的伪科学骗术,导致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宣传被弱化,且受到盈利的影响,商业利益驱使的医学科普宣传讲座越来越多,纯粹的公益性科普少之又少。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容易被伪科学所蛊惑,盲目跟风,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医学院校对医学科普宣传工作不够重视,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医学教学、疾病防控方面,缺乏科普宣传重点和正确的观念开云网页,导致医学科普宣传面临尴尬境地,导致学生获得的正确知识较少,且相关的宣传人员积极性不足,影响了工作质量。
近年来很多伪养生专家持续制造虚假理论,欺骗大众,例如有人称宣称用泥鳅可治好肺癌、肝癌、乳腺癌患者,导致100多人因生食泥鳅导致食物中毒才导致虚假养生论被质疑,这些案例也正好说明了医学科普缺乏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弊端,这就需要科普宣传工作要在专家与受众之间架起桥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真实需求和理解能力,从新颖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主题,紧跟医学前言,将医学知识转化成有趣实用、通俗易懂的文本普及给受众。针对医学院校,可及时宣传最前沿、最新的防治保健知识,让学生容易懂、学会用,同时要注意实事求是,不可夸大宣传,不可哗众取宠,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从而具备虚假知识的鉴别力。
医学院校可与出版社合作,撰写高质量的医学科普文章和专著,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可利用学报、校刊、学校广播、电视台、校园网、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设置科普专栏,并可通过“科技节”、“戒烟日”、“艾滋病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医学专家深入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通过分发科普宣传资料、组织实物标本展览、科普观影等形式,宣传医学知识。例如院校可结合重大卫生宣传日,在学校举行宣传活动,通过测血糖、血压、心理评测来普及医学知识,并设立有奖问答,让学生从宣传资料中寻找答案,回答正确者均可获得小奖品。在宣传内容方面,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科学作息时间、饮食运动规律、两性知识、心理健康为主体,在文本、影像资料宣传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利用漫画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1)在院校医学教学中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将科普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立公众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我国医学科普理论,例如《医学科普哲学》、《医学科普技术学》、《医学科普学概论》、《医学科普传播学》等重要文献。此外,院校还可设立医学科普课题基金和奖励,为医学科普宣传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2)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在学生普遍关注且实用性强的问题上开展科普宣传,但需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理性引导,不宜过分渲染,例如考虑到大气环境和雾霾污染,某院校在校刊或校内科普网站上刊发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雾和霾的区别”、“雾霾天气的防范措施”等科普文章,从而让学生正确了解雾霾知识;又如目前染色馒头、塑化剂、毒豆芽、皮革奶等饮食安全问题,可在宣传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鉴别、防范劣质食品,提高学生对饮食安全的警惕。这样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又容易被学生关注的理解;
(3)结合医学教学增添模型设备。考虑到医学院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知识需求,院校可设立医学科普教室,增添一些仿真模型,例如生物结构、病理模型、急救演示设备系统、仿真人体模型等,学生参观时可进行触摸拆解,不仅能降低学生对标本的恐惧心理,而且能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细致结构,在实践中获取医学知识。
综上,为了提高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医学科学素养,院校需利用有效方法促进医学科普宣传工作,要重视宣传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医学科普宣传的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以及与热点事件和学生真实需求的密切性,向学生多宣传易学易懂的科普知识,提高鉴别伪科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王静雪,孙宇.浅谈漫画在医学科普图书出版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与出版,2016(3):102-104.
[2].浅谈医学科普期刊中的科普创作[J].科技传播,2017,9(7).
[3]李咏霞.浅析新闻媒体对医学科普工作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6(7):65-67.
[4]周静,黄朝晖.公益性视角下的权威医学科普宣传平台建设探讨[J].人人健康,2018(2):291-292.
从本质上来说,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结合的产物。新媒体代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媒体,也就是数码传播产品、互联网产品等,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数码照相机、电脑、录音笔、摄像机、投影仪等专业设备,都属于新媒体产品的范畴。另外,当今时代的知识较多,技术更新速度快,这不仅为各类新媒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还拓展了相关媒体的外延[1]。以网络新媒体为例,虽然实际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出现了抖音、微博、快手等多种形态。而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传播手段、媒介功能、组织结构等的融合。在全新的技术环境下,实现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与手机平台的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加快各方的资源共享速度,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
与娱乐性的期刊或主流纸媒相比,医学科普期刊的特色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其普及对象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缺少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受众主要有农村妇女、老人、青少年等。医学科普期刊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简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医学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往,医学知识通过报纸、期刊、图书、挂图等方式传播与普及,能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大众的欢迎与认可。但在以新时期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新兴媒体的涌现,使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兴趣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低头族”,更愿意使用手机等终端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成为当前人们广泛采取的阅读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在无形之中取代了纸质阅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条件发生明显变化,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医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传统的医学科普期刊存在办刊理念滞后、期刊内容陈旧、应对环境能力不强、内容缺乏实效性等不足,因此其发展面临困境,实际的收入、订阅量呈现下降趋势,发展前景不理想。
受网络思维的影响,传播的载体、内容、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融媒体背景下的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真正凸显出了新兴媒介的优势与活力,能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在网络平台的作用下,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从基础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展途径。在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移动终端作用下的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更新换代速度快,增加了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获得参与感。科幻性游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成为当前全新的娱乐模式,而与购物元素、休闲元素、时尚元素相融合的视频直播形式,体现了网络时代大众独特的生活方式[3]。传统医学科普期刊的传播方式与网络化传播手段相比,劣势十分突出,大众对纸质的期刊的阅读兴趣不强。此外,医学科普期刊的出版流程、传播内容都更为严格,信息传递量逐渐减少,信息传递效率变慢,这些因素制约了期刊的传播,使人们的阅读兴趣大幅度下降,使传统阅读对象流失。因为医学科普期刊的目标读者主要是知识了解不全面的群体,应采取简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受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医学科普期刊在争取更多受众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劣势。
对于医学科普期刊来说,其需要注重传播的速度、广度、效果等,将科普的公益性价值凸显出来。新媒体传播在速度、广度方面优势显著,能不断变化传播渠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以此满足不同群众的基本需求。传统媒体应该发挥互联网技术应用优势,科学定位,逐步完成创新发展目标,将更多资源、内容等融入网络化价值再造,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保证产品供需均衡,获得更高的效益[4]。在此过程中,医学科普期刊可在品牌扩大、产品开发等方面,探索全新的发展思路。通过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交流,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品牌发展,提升整体销量。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可以让公众获得最生动、快捷、及时的阅读体验,并及时参与进来,获得较强的现场感、参与感。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公众文化娱乐化、轻松化、去主题化倾向更加明显,而购物、娱乐等元素结合网红直播形式,逐渐成为新兴娱乐方式,体现出了网络时代公众独特的生活方式。此外,以实际的社会需求为重点,适当延伸产业链,在产品加工、出版等方面,寻找发展空间,改善服务质量,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期刊发表战略相融合,可促进医学科普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借助经营发展中形成的品牌效应,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增强品牌影响力,促进新产品的持续发展。
要想打造医学科普名刊医疗科学,就需要坚持面对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思想、医学知识、科学精神等,还需要重视科技创新,丰富医学科普内容,力争创建全新的医学科普品牌。通过调整专题筹划模式,为服务中心提供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在采编管理的过程中,要完善竞争体系,科学策划选题,突出特色栏目[5]。特色栏目能提升刊物的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提升学术水平,扩大发行量,传递医学知识,积极引导大众了解医学科普内容,使大众喜爱与认可刊物,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此,医学期刊可以开设专家门诊、咨询热线、选药指南等板块,并保证其占期刊篇幅的50%以上,从而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喜爱,进行资源再开发。医学期刊创新需要注重医疗设备、医药等相关企业,还要注重推进社会化科普,使大众了解科学技术与医学、社会的紧密关系。以期刊专家理论指导为基础,邀请专家撰稿,保证医学科普期刊的办刊质量,不断提升整体影响力。
在做好每月一期纸质媒体发行与编辑的基础上,要将重心放在打造全新媒体产品层面,并且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可通过建立杂志社官网的方式,加快数据库建设,方便读者使用手机终端、ipad等进行阅读。医学科普期刊还需要利用微信公众号相关信息,使其和杂志内容充分融合,实现精准推送。在不断推进数字化阅读的同时,可开发杂志APP,开发新的媒体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可通过采取联合举办校园医学科普活动等方式,从源头上扩大杂志影响力。从外部邀请医学科普专家,进入中小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科技活动与医学杂志推广的融合,以微信公众号平台推进资源的共享与共同建设。在与知名大学合作的同时,还要建设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平台,为国家培养潜在的编辑人才。通过与地方医学机构合作的方式,推进线上线下合作,推进医学科普体验项目,利用期刊丰富的资源,强化合作机制,有利于杂志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合医学科普期刊积累的品牌效应,让品牌延伸至新媒体项目,促进网络数字期刊、纸质期刊销售模式的融合,开拓出医学科普品牌资源的衍生产品、文创产品等,并对医学专题科普期刊进行编辑、出版。通过联合办理的方式,参与医学科普等活动,并把医学科普与杂志发行等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医学培训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同筹划医学资源推广活动,真正参与实际运作环节。此外,要与高新企业院士专家等形成合作关系,并参与医学成果推广、医学课题研究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医学科普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当前,多数医学科普图书选题大都重视知识层面和应用层面,侧重的是得了病“怎么查”、“怎么治”,而对于传播医学科学精神和健康理念等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忽略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导致了疾病预防意识弱,得了病过度恐慌,小病大治的过度医疗现象,以及农村求神拜佛乞求祛病去灾的陋习,凸显了人们健康素养的不足。如何响应国家“人人享有保健、全民健康行动”的号召,围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方面做好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有的放矢、量身定做,选题要对准“靶心”,即针对读者对象的需求进行策划。鉴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迈多病,需要普及老年病的防治知识,所以医学科普的读者对象往往以老年人、妇幼为主。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中青年尤其是中年人带来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中青年人群也需要医学保健知识。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时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普及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将会对社会文明发展、人类健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宇宙、天文、地理、生物等科学一样,是神秘、奥妙、精彩的,同样对青少年充满了魅力,如果针对他们策划选题,编辑出版一系列图文并茂或图解图注的医学科普图书和画册,再带有拼图或人体解剖组装玩具,这样既满足了青少年求知欲的需求,又启发了他们奇思妙想的探索精神,寓教于乐的同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可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要将医学科学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与健康教育导向的思想层面、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样才能扣准读者的需求,选好题、出好书。
编辑观念创新是医学科普编辑选题策划的前提和起点。传统的科普作品强调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体时代,绝大多数读者乐于通过轻松活泼乃至娱乐化的阅读方式接受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具有科学普及和休闲娱乐双重功效的科普作品才会受欢迎。因此,要用流畅的、文学的、大众化的语言,使作品内容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最佳的创新结合点,以新制胜。
当前,无论是医学图书、医学报刊,还是各种新媒体均在谈健康,可内容却大都是在“老生常谈”,作品的抄袭、雷同现象更不容忽视。当今医学图书市场当中,医学科普图书已经形成了一个细分种类,它已经覆盖了医学常识、疾病控制、保健养生、健身、减肥、美容、孕、产、育、生殖健康等方面,例如,疾病防治包括了从头到脚的所有疾病的防治。那么,如何挖掘新选题呢?从什么内容角度切入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①老调弹出新曲。例如,狂犬病知识大家都知道,但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反复普及这方面的知识。②老内容新角度。例如,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注意事项内容很多,但性生活问题难以启齿,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使作品的吸引性、实用指导性提高了。此外,许多突发事件、热门话题都可能成为医学科普图书的选题。例如,2003年SARS突发时,就需要及时出版对抗SARS方面的科普图书,指导人们进行防治。而当今的“医患关系”话题是热点,如果及时组织出版“医患关系沟通”方面的图书,也会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俗话说,看人看脸,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可见书名的重要。好的书名可以达到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效果,会引人注目。一本医学科普图书的好书名,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段的结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书名更加鲜明、生动、出奇制胜。医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也要多考虑书名,以挖掘新的切入点,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当下人们的需求变更中,人们对医疗体验和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打造医院视觉形象的情感化需求,从视觉形象的表象层面拓展到精神层面,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极其重要。医院科普挂图作为医学知识点的重要宣传方式,其传播性的最大特点是视觉上的直观性,科普挂图作为平面设计中宣传海报的一种,在传播知识点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画面的色彩和风格是否能被患者接受,甚至是否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本文通过对患者情感化的分析,结合我国医院医学科普挂图的现状,论述情感化设计如何在科普挂图中有效的应用,希望为医院在科普挂图中视觉形象方面情感化设计的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同时希望通过情感化设计使科普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同时提高就医体验,推动医疗环境和医疗体系的发展。
科普必须又科又普,让玄妙深奥的科学变成通俗浅易的知识,才能让人们欣然接受和不知不觉地应用。医学科普挂图的内容不仅只针对患者普及医学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也是针对医务人员普及医学教育和宣传,在各科室走廊中针对患者普及的疾病知识中,大多数挂图要么是全文字形,让内容枯燥不堪,要么是图文并茂型,图片过于真实,给人以恐惧甚至反感。这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海报张贴在以功能为主的主导下几乎不会去关注画面给观看者留下的印象。
本文采用情感化设计,通俗易懂,能够更贴切受众者的情感感受。其中,文中的情感化设计不仅包含医院科普挂图系统的情感化,还包括医疗服务等无形的情感化。情感化在产品领域应用中针对用户设计的研究基础大都基于设计心理学,从心理学研究用户需求、思维、知觉、行动等方面。由此可见,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和心理学角度研究有很大关系,心理因素可导致和加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反也可预防和治疗疾病。好的医学科普知识宣传不仅能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效率,还可以使患者懂得疾病的预防,更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1]医学科普挂图主要通过视觉来传达,视觉既是心理的体验,又是生理的综合体验。在医院这个环境中,视觉部分将是我们最直观的传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媒介。医学科普挂图在传达知识的功能基础上,加以注重情感化设计,就能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带来轻松和亲切的情感体验。
基于医院行业的特点,医学科普挂图在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时,不应该只注重功能性知识点的传播,还应该考虑到患者的视觉接纳程度。对于医院来说,需要关注的人群首先是病人,其次是探视陪护人员及医护人员。其中,病人又有门诊和住院之分,探视陪护人员虽健康,但也会因亲友患病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医学科普挂图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设施给患者和探视人员及医护人员带来的潜在影响,使用的画面直观度应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注重画面的比例和文字的轻松易懂。3.1色彩符号情感化考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赋予了色彩情感意义,每种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情感特征,对色彩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引发接收者的情感体验。色彩通过帮助受众识别、理解,从而影响受众的感情。在色彩上,医学科普挂图的设计在色彩上首先应给受众一种亲和感,从而使患者在视觉上得到关注。3.2图像符号情感化考究。图像作为医学科普挂图视觉传达的重要部分,对其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谱知识中为了体现真实性,图片都过于真实,而受众难以接受画面的真实性就会过于理性化的传播内容,因此医学科普挂图可以用感性化的绘图方式或以图像符号来传达内容。其次,图片所占的比例也影响着受众的感觉,疾病知识的大部分图像都比较真实和易产生不适感,而当很多图片的比例占据挂图的主要版面时,会加剧受众的不适感。此时,图片形式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绘画或漫画形式等易于接受的形式。3.3文字符号情感化考究。医学科普挂图中,文字不仅作为解说更是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载体,其解释说明时应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地传达知识点。在词汇上,尽量考虑患者在情感上的接收能力。作为视觉要素的一部分,字体有它的情感意义和意象。一般,人看到形状尖锐、细长的东西会感到紧张,圆滑的形状则给人以安全感和容易亲近的印象。文字也会产生同样的心理作用,线条粗大和前端浑圆的文字设计易给人容易亲近和柔和可爱的印象,卡通字体和手写字体会更增加亲近感。[2]在应用文字时,对比强烈的颜色会破坏亲近感。在医学科普挂图中,文字在保证识别性的基础上应该结合背景采用与背景亮度差异较小的暖色系,使挂图呈现出柔和亲近的画面感。
医院之间发展的竞争趋势,大幅度地提高了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但在当下人们的需求变更中,人们对医疗体验和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打造医院视觉形象的情感化需求,从视觉形象的表象层面拓展到精神层面,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极其重要。考虑医学科普挂图的情感化,不仅能提高医学知识点的传播效率,提高患者的医谱认识,更能呵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开云网页,根据中职生认知水平和医学知识本身难懂的特点,我们编制了《医学发展简史和趣闻》与《医学科普知识》两本科普读物。其中《医学科普知识》分为人体构造、人体系统、生命的历程、保健与护理4篇,是我校第一部医学普及类工具书。两本读物明显有别于枯燥的专业课本,极大地体现了趣味性和科普性。两本读物分别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通过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医学知识并将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力求生动易懂,把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变为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知识。两本读物不仅可以供学生自学,还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中职生临床教学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我们对学生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在内科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穿插两本科普读物所介绍的知识。同时,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医学小常识,开展医学科普知识讲座,组织医学常识竞赛来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后,及时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将2010级护理双证书15、16班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医学科普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对照组不进行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对比两组期末内科护理学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平均成绩85.50分,对照组则为79.60分,9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在实验组。说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
我校全面整合研究资料,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并制定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对见习、实习学生开展20学时的医学科普能力训练,通过运用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医学科普能力,又能完成既定的临床教学任务。此外,临床教研室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训。模拟训练中学生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提出各种问题,“护士”给予解答。这种模拟训练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复习,有助于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医学科普能力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训结束后,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具体实施办法是:由患者及其家属提问,学生解答,然后再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评估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160名实习生,其中实验组(在临床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80名,对照组(在临床教学中未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80名。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患者满意度较高。
对于刚接触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与医学科普知识缺一不可。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提升学生医学科普知识水平。中职生入学前接触的医学内容较少,医学科普知识匮乏,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医学理论知识枯燥、内容跨度大,使得学生对最基础的医学发展史等知识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因此,中职卫校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从疾病护理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在我国,护理事业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西北等地区还处于萌芽状态,很多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者医学基础知识欠缺,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我保健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及与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自我保健规律与方法的科学。自我保健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所有人群,并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一切领域。自我保健医学尤其重视被医学长期忽视的极大多数非病人群的健康保护与促进问题,并且强调人们要更多地担负起自身健康的责任;要求医护人员注重医学科学技术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病人在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共同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听命者。因此,自我保健医学是主动医学,它是当今医学必要和有力的补充。自我保健医学既能创造卫生资源,又能合理、节约使用卫生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学意义。自我保健医学能把维护健康的钥匙交到人们自已的手中,使人人都能成为改变健康状况的动力,从而使人们的健康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人们更易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健康素质的提高能使人群的发病、患病和就诊人数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和有效工作时间增加,最终带来社会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幸福。
所谓医学科普,就是把医学知识,医疗技术以及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普遍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广大群众了解医药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由此可见,医学科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以便更好地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这与自我保健医学的宗旨是一致的。
医学科普是创建自我保健医学的先导。虽然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自我保健活动却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医学的产生,最初是从自我保健经验的积累开始的。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被动型医疗预防技术服务来防治疾病,形成了医学技术服务的高度发展与自我保健观念淡化的巨大反差。70年代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新的健康观的提出,自我保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自我保健自发兴盛起来,作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科普事业也随着人们自我保健需求的增长而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国不仅卫生科普报刊林立,而且每年出版的卫生科普书籍、制作和播放的卫生科普电影、电视、广播节目更多。一些非卫生专业性报刊也增设了卫生保健知识栏目,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为自我保健医学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对创建自我保健医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医学科普是实施自我保健的重要途经自我保健医学的任务,除研究自我保健综合理论和技术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不同人群的自我保健实践。当前,自我保健的技术,方法和商品众多,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点、疾病易感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所患不同病种的人来说,其自我保健的需求也各异。因此,必须向他们传授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通过医学科普工作来实现。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和技术,如果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当有些人由于无知而自损健康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医学科普的正确引导,变成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自身负责、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因此,医学科普是实行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
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的作用自我保健可分未病期自我保健、病期自我保健和病后期自我保健三级。一级自我保健针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未病人群。为了落实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和各项措施,就必须向他们普及自我预防和增进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坚持做到不吸烟、不酗洒、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情绪、生活规律等,就能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二级自我保健是病期自我保健。当人患病后,不仅需要得到医疗技术的服务,而且实施自我诊断,自我护理、自我治疗在促进疾病早日痊愈方面也相当重要。医学科普的功能之一,就是向病人传播早期发现病情、早期就医治疗和如何配合医生医治疾病的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病人的自我主动性,促使病程缩短和早日痊愈。三级自我保健是病后自我保健。当病人治愈或好转后,仍需进行定期复诊、随访和调养。这时就必须利用医学科普对他们进行病后康复教育,防止病情复发,有利于缩短恢复期,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总之,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体系,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自我保健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将大大促进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医学科普的需求有人预言:“自我保健医学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自我保健的新理论、新方法也急需向广大群众传播,以及早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必须会导致人们对医学科普的进一步重视。医学科普作为自我保健的重要资源,也将向多媒体、广覆盖、投入少、效益高的方向发展。